潘信華參加國立台灣美術館特展「記憶的交織與重疊─後解嚴臺灣水墨」

展名|記憶的交織與重疊─後解嚴臺灣水墨
策展人|吳超然
參展藝術家|于彭、王怡然、李茂成、李君毅、李明則、李重重、李義弘、吳季璁、林鉅、姚瑞中、洪根深、倪再沁、袁旃、許雨仁、陳念慈、彭偉新、彭康龍、曾建穎、華建強、黃致陽、楊世芝、楚戈、潘信華、蘇煌盛
展期|Jul. 8 – Oct. 8, 2017
地點|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亞洲藝術中心很榮幸的分享我們的藝術家潘信華參加國立台灣美術館特展「記憶的交織與重疊─後解嚴臺灣水墨」,展覽將持續至2017年10月8日。
 
水墨畫是代表東方傳統的重要繪畫形式,源自中國並傳播至日本、韓國及南洋華語地區等國家,水墨畫以毛筆、墨、紙、絹等為媒材,在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中國繪畫自唐代後分為「北宗」、「南宗」兩系統,「南宗」創作講究筆趣、墨韻;重視骨法用筆,營造氣韻生動,詩、書、畫融合之意境,與中國的傳統文人思想密不可分,然而「文人畫」過度崇尚文人雅興亦影響水墨畫之發展。18世紀後水墨畫隨著清代寓臺官員、文人教席及傳統畫師流傳至臺灣,時有林朝英、林覺、謝琯橋等名家,雖因沿襲自中國南方福建浙派之狂放野逸水墨風格而被慣稱為「閩習」,卻也開啟水墨藝術在臺灣傳承、變革與發展的扉頁。
 
19世紀末日本殖民臺灣引入「西洋畫」及源自中國「北宗」工筆重彩繪畫技法之「東洋畫」(膠彩畫),在「臺展」、「府展」的推波助瀾下,眾多臺灣傳統水墨畫家都改習「東洋畫」,成為日本殖民政府標榜南方新領土的獨特「地域色彩」。1945年二戰結束日本在臺殖民體制,1946年國民政府行政長官公署舉辦「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省展),1949年國民政府遷都臺北,許多中國水墨名家隨之來臺擔任教席或開班授業,乃至有1950年代的「正統國畫之爭」。直至1983年「省展」成立「膠彩畫部」,「膠彩畫」乃揮別正統國畫名稱牽絆,然「國畫」一詞仍到1980年代才逐漸由「水墨畫」所取代。
 
由此可見,每每發生重大的政治或歷史事件,總會牽動社會與文化藝術的發展,彼此相互纏繞。在政治上,臺灣於1949-1987年戒嚴,在高威權敏感的戒嚴時期,而美術界則歷經了1950年代的「正統國畫之爭」、1960年代現代美術繪畫團體興起,1970年代文學及美術的「鄉土寫實」論戰、1982年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與1983年東海大學美術系等相繼成立,共同經歷過藝文界對威權體制的挑戰與逐步拆解過程。臺灣的藝文工作者,在戒嚴期間無畏地衝破政治上的禁錮,乃至1987年解嚴後對過去政治禁忌的勇於顛覆,使水墨與其他藝術呈百花齊放之勢,建構出繽紛的新水墨藝術風貌。
 
2017年適逢臺灣解嚴30年,國立臺灣美術館特別委請吳超然教授策劃「記憶的交織與重疊─後解嚴臺灣水墨」特展,著眼以藝術史為觀點、時間為軸線,爬梳自1987年解嚴迄今,臺灣水墨的發展脈絡。本展以五大主題為軸:一、筆墨美學;二、水墨的抽象表現;三、水墨‧環境‧社會;四、水墨‧影像‧裝置;五、告別正統國畫之爭。五個主題內容彼此關連,展示手法卻各自獨立,策展人透過不同主題面向切入,重新檢視臺灣水墨藝術與政治的糾結關係,彰顯創作者的生命經驗,面對歷史記憶的交織與重疊,所激發出的多元創作視野,探索藝術家在水墨領域中,突破歷史框限的旺盛企圖,並梳理臺灣水墨與膠彩之間的糾結歷史關係。
 
「記憶的交織與重疊─後解嚴臺灣水墨」展出作品類別與媒材紛呈,有水墨、工筆重彩、膠彩、裝置、錄像及動畫等,在風格表現上,在在彰顯藝術家對生命的感悟與觸動、社會人文關懷、歷史與現實的思辨,及水墨藝術探索的深度與廣度,展現出旺盛的創作活力與動能。本展企圖透過24位不同世代藝術家精彩作品的演繹與對話,檢視解嚴後臺灣水墨藝術與政治的糾纏關係,呈顯創作者在歷史記憶交織下,迸發出的多重視野,以及以此所建構出的繽紛多彩的水墨藝術新貌,具體而微地闡述解嚴迄今的臺灣水墨的發展脈絡。
June 19,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