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際藝術博覽會 ART SG 2025

展位|BA05
藝術家|楊英風、朱銘、李真
展期|2025.01.16-01.19
地點|金沙會議展覽中心,1樓與地下層2樓 (10 Bayfront Avenue, Singapore 018956)
 

貴賓預展
01.16 (四) 14:00 – 17:00

 

開幕之夜
01.16 (四) 17:00 – 21:00

 

公眾開放
01.17 (五) 12:00 – 19:00
01.18 (六) 11:00 – 19:00
01.19 (日) 11:00 – 17:00

 

本屆ART SG 亞洲藝術中心帶來三位國際知名的重量級華人雕塑藝術家:楊英風、朱銘、李真。朱銘與李真是唯二位曾在不同年代於新加坡國家級美術館舉辦大規模個展的台灣雕塑藝術家;而楊英風則為台灣戰後最具代表性與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1970年於日本大阪萬國博覽會展出〈鳳凰來儀〉景觀雕塑的傳奇事蹟,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三位藝術家的創作亦同為華人現當代藝術進程的重要推手。亞洲藝術中心位於BA05展位,以三人展的方式精選他們最具指標性的作品系列參展,包括楊英風的經典之作〈鳳凰來儀〉、朱銘的〈太極系列〉、〈人間系列─芭蕾〉以及李真的〈大氣神遊〉與其延伸系列〈大氣神遊之現相篇〉;亞洲藝術中心為觀眾梳理此三位藝術家的創作簡史,以凸顯他們在華人當代雕塑藝術脈絡中的重要角色。

 

亞洲藝術中心長期關注戰後華人的現當代藝術脈絡,「新東方精神」便是其中的重要課題。對「新東方」探尋與描述,早在二十世紀初便已然萌生於多數華人藝術家的血液之中,自最初焦慮於自身身分認同的課題,到當代媒體觀念與新形式的磨合,此「新東方」的想像已不再止於東西合璧的範式檢討,而是更傾向內在的美學思辨基礎,在不同的文化與智識背景下,它已然成為一種辯證自身處境的方法。而朱銘與李真的藝術,便是在不同的時代養分中所淬煉出的「新東方精神」,本次在ART SG博覽會中,便以此三位藝術家為例,重探你我自身時代的「新東方」。

 

藝術家介紹

 

楊英風 ( 1926-1997 )

楊英風,字呦呦,曾先後求學於日本東京美術學校(現國立東京藝術大學)、北平輔仁大學美術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等,並於六十年代前往義大利國立羅馬大學雕塑系及羅馬造幣學校進行藝術研究。除了曾任教於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 ( 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 、淡江大學、銘傳大學,亦於海內外數十次展出,包括1970年於日本大阪萬國博覽會代表作「鳳凰來儀」景觀雕塑。楊英風一生創作二千五百餘件,包括漫畫、版畫、雕塑、雷射藝術、景觀雕塑與建築規劃等各類作品,獲殊榮無數,是台灣戰後最具代表性與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他對大自然的喜愛,源自幼時生長於鍾靈毓秀的宜蘭,日日與山水為伍,使他在泥塑及剪紙中蒙發了熱愛藝術之芽。在東京美術學校建築系的求學歷程,以及義大利旅居三年的經驗,使楊英風體認到東、西文化及美學的差異,捨西方科技及物質的過度使用與發展,而漸漸地領悟中國哲思追求人類 ( 微觀 ) 與自然環境 ( 宏觀 ) 交融、和諧共生的「天人合一」之哲理。

 

朱銘(1938-2023)

朱銘作為華人世界最高典範的雕塑藝術家,本次展出的作品囊括其創作生涯中最重要的幾個系列,展覽以〈太極系列〉為核心,帶出〈人間系列─芭蕾〉。朱銘於1976年首次於台灣歷史博物館個展,其濃厚的人文關懷氣息與粗曠劈鑿的特徵,立刻獲得廣泛的關注,被視為1970年代台灣鄉土運動的重要象徵;本次展出的〈太極系列〉創作始於1970年代中期,源於朱銘為求強身健體而接觸的太極拳練習,朱銘從中淬練太極精神的精奧並轉化為獨特的藝術語彙與生命修為。1977年,〈太極系列〉首次於日本東京中央美術館發表即獲國際學術的高度評價,於此奠定朱銘雕塑的藝術地位。〈人間系列─芭蕾〉則是朱銘自1980年代開始發展的〈人間系列〉之一篇章。〈人間系列〉相較〈太極系列〉更著重於描寫俗世的眾生百態,1986年以「人間系列─歡樂人間」為題於新加坡國家博物館舉行的個展,更有一件作品因市民發起的募款活動而獲藏、設置於博物館廣場。

 

1997年朱銘成為華人世界第一位在法國凡登廣場舉辦展覽的藝術家,象徵其國際藝術聲望已致巔峰,此後朱銘廣泛於世界各重要城市美術館如盧森堡、布魯塞爾、柏林、北京、香港等地展出並獲收藏,其橫跨歐、亞各國的豐富展覽經歷,代表著一位藝術家永不懈怠的努力與堅持。1999年朱銘創建的「朱銘美術館」落成,落實了他畢生「種活藝術種子」的夢想,也是其生涯最大的一件作品,亦代表著藝術家一生對社會最大的付出與回饋。爾後朱銘更於2019年獲頒第10屆總統文化獎的「文化耕耘獎」;並在2023年過世後,獲中華民國政府追贈褒揚令,以表彰他對藝壇的重要貢獻。

 

李真(1963-)

身處青壯世代的李真,在1999年便以其「既重又輕」的標誌性雕塑風格奠定了他在亞洲當代雕塑領域的重要地位。此後便廣泛受邀於國際許多城市展出,更於2007年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舉辦大型個展,成為百年來首位以個人名義受邀舉辦個展的華人藝術家;亦在2009年於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個展「李真:精神.身體.靈魂」。

 

Discovery頻道製作團隊曾橫越威尼斯、巴黎、北京、台中等地追尋李真的創作靈魂和大型展出經驗,紀錄這位觸發東西交流的重要藝術家之專題,於2013年12月播出;2014年於北京798藝術區發表【凡夫】系列勾勒眾生相,再於2017年於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世」一場自願非願的遊浮一李真個展》,新媒材與新形式驚豔藝術圈;2018年11月於上海震旦博物館舉辦《古往今來一李真個展》;2019年12月於北京亞洲藝術中心舉辦《青煙一李真新作展》;2023年3月於台北亞洲藝術中心舉辦《優雅中的矛盾:大氣神遊之現相篇──李真個展》。2024年成為第一位獲得美國以色列博物館之友頒發之「雕塑藝術傑出成就獎」 之亞洲雕塑家。

 

本次展出以李真最廣為人知的〈大氣神遊系列〉作品,以《水漾套組》、《山行旅》作為引子,帶出其最新創作系列〈現相篇〉,包含此系列中的《金剛座.我聞》、《探花》等新作參展,多元呈現藝術家在創作中不同面向的靈感思路。「人性的回歸,源自優雅中的矛盾」是李真對〈現相篇〉所下的註腳,儘管此系列延續「大氣神遊」那既重又輕的造形美學與墨黑的雕塑語彙,但逍遙而脫俗的體態卻幽微承載著些許入世的重量,而這也是藝術家在經歷不同階段的人生境遇後,親身體驗到遮蔽於表象下,才是心靈最難以言喻的矛盾。

 
December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