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展覽
-
張騰遠個展—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
2025年2月15日 - 4月6日 台北 亞洲藝術中心(台北)將於 2025 年 2 月 15 日至 4 月 6 日舉辦張騰遠 首次在亞洲藝術中心 的個展「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展名源自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1856—1939 )的同名經典著作,該書探討了日常生活中無意識的「失誤行為」,張騰遠以此為靈感,將長期創作的「鸚鵡人」角色融入其中, 共展出二十八件繪畫、雕塑和動畫裝置等作品 ,考察當代社會中集體意識... 繼續 -
David Brian Smith: Speed is my superpower
2025年2月15日 - 4月6日 台北 亞洲藝術中心榮幸呈獻英國藝術家 David Brian Smith(b. 1981)於台灣的首次個展 Speed is my superpower 。展覽標題源自藝術家與其七歲兒子的一段對話——孩子在給聖誕老人的信中詢問自己的超能力是什麼,而 Smith 以聖誕老人的身份回信,告知他「速度」便是他的超能力。孩子對聖誕老人及超能力深信不疑的純真信念,不禁令人回想童年的美好與單... 繼續 -
山上的風依舊香—伊誕 · 巴瓦瓦隆個展
2024年9月14日 - 2025年2月3日 台北 這是最最遙遠的路程,來到以前出發的地方──胡德夫〈最最遙遠的路〉 伊誕.巴瓦瓦隆即將在 2024 年 9 月 14 日至 11 月 10 日於亞洲藝術中心(台北)舉辦的個展「山上的風依舊香」,是延續與回應自 2014 年在北美館個展「山上的風很香」的概念,那是伊誕在經歷 2009 年莫拉克風災後的首次個展,更是其創作生涯中第一次大型且具脈絡整理的個展。而時隔 10 年,本次個展「山上的風依舊香」,... 繼續 -
Katja Farin: Blind Spot
2024年9月14日 - 2025年2月3日 台北 亞洲藝術中心很榮幸宣布於9 月 14 日至 11 月 10 日 舉辦美國藝術家 Katja Farin 在亞洲地區的首次個展 Blind Spot。 亞洲藝術中心自1982年成立以來,長期致力於台灣藝術界的發展,並於2024年推出亞洲藝術中心國際藝術家駐村創作計劃,以培養年輕、中生代藝術家為使命,並探索除了舉辦展覽之外能夠為藝術領域做出貢獻的方式。透過這個駐村計畫,亞洲藝術中心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藝... 繼續 -
楊英風—山魂
2024年7月13日 - 9月1日 台北 亞洲藝術中心甫宣布正式代理已故大師楊英風,將於 2024 年 7 月 13 日至 9 月1 日,舉辦繼 2007 年以來在亞洲藝術中心 ( 台北 ) 的第二次個展「山魂」,本展與國立歷史博物館同期展出的「英風百年 — 楊英風藝術大展」相呼應,將呈現楊英風在 1960 年代創作的「書法系列」及「太魯閣山水系列」銅雕作品。 1962 年是楊英風離開「豐年社」全心投入藝術創作的轉捩點,也是作... 繼續 -
Ross Caliendo: Dawn Chorus
2024年5月11日 - 6月30日 台北 亞洲藝術中心十分榮幸邀請現居洛杉磯的藝術家 Ross Caliendo 來臺舉行個展「Dawn Chorus 」 ,此次展出的七件新作為大型油彩壓克力繪畫。畫中可見 Caliendo 對自然詩意的抒情詮釋與獨特繪畫技法,以及藝術家對於自然與人類、美麗與殘酷、生與死、繁盛與衰敗等正負之間能量流動轉換的提問和探索。 Caliendo 最為人所知曉的是枝葉、植物及動物主題的描繪,以獨特的「逆轉繪製」技法... 繼續 -
異遊記事—呂紹瑜個展
2024年5月11日 - 9月1日 台北 亞洲藝術中心(台北)榮幸地宣佈將於 2024 年 5 月 11 日至 6 月 30 日,舉辦「異遊記事-呂紹瑜個展」;本次個展是藝術家創作歷程的重要轉變,更是許多嶄新創作的首次發表,現場展出之作品涉及平面、立體陶塑和動畫等多元視覺面向。 LUPA(呂紹瑜)以撒哈拉之異地旅行帶來的記憶反芻,融合內在的奇影幻像,傳達藝術家對自我及人性情感的共鳴與召喚,「召喚」亦是貫穿本次展覽〈異遊記事〉的核心精神,也... 繼續 -
幾何變奏 : 朱為白、法賈希迪、韓迪歐
2024年3月9日 - 4月28日 台北 亞洲藝術中心榮幸地宣布《幾何變奏》展覽將於三月九日開幕,本次將包含三位以大膽、前衛的抽象繪畫聞名的藝術家作品,包括台灣藝術家朱為白(1929-2018)、印尼藝術家法賈希迪 (1930-2004) 與韓迪歐 (1926-2010)。這三位出生年份相仿且活躍於同個時代的藝術家,皆是當時藝術領域的先鋒,因其開創性的藝術取徑與技法而享有盛名。 朱為白,本名朱武順,1929年出生於南京,1949年隨著中華... 繼續 -
Emma Stone-Johnson: Soft Gloss
2024年3月9日 - 4月28日 台北 你會如何描述「希望」的顏色 ? 你能想像出一種不存在的顏色嗎 ? 假如能選擇一個代表你童年的顏色,那會是什麼 ? 假如再加上窗外天氣的色彩,那會是什麼 ? 亞洲藝術中心年後春季首檔展覽將於帶來英國藝術家 Emma Stone-Johnson (b.1982 ) 個展「Soft Gloss」。亞洲藝術中心長期經營戰後興起的亞洲現代藝術運動,包括 1950 年代末以來台灣的五月畫會及東方畫會、日本物... 繼續 -
朱銘—白彩人間
2024年3月9日 - 4月28日 台北 亞洲藝術中心(台北)將於 2024 年 3 月 9 日至 4 月 28 日舉辦「朱銘—白彩人間」展覽,為雕塑大師朱銘繼 2022 年「人間」、2023 年「太極拱門」之後,在亞洲藝術中心的第三次個展,將展出《人間系列》中的白彩銅雕大型作品。 1980 年代朱銘前往紐約發展,亦是《人間系列》萌芽的時期,系列作品反映出他對俗世間形形色色人物的細膩觀察。朱銘的藝術創作一再蜕變,媒材上不再侷限... 繼續 -
共振:Howard Fonda 與伊誕 · 巴瓦瓦隆雙人展
2024年1月6日 - 3月3日 台北 亞洲藝術中心宣布即將舉辦美國藝術家 Howard Fonda 和台灣排灣族藝術家伊誕.巴瓦瓦隆的雙人展「共振 」。這是亞洲藝術中心長期關注國內外當代藝術發展的階段性成果,我們致力於探索多元的創作型態與特徵,並以此基礎發覺藝術作用於不同文化體系中的價值。 伊誕.巴瓦瓦隆與 Howard Fonda 曾先後在亞洲藝術中心舉辦過個展,僅僅如此的機緣,便足以讓這兩位藝術家透過藝術認識彼此的存在,而也因彼此... 繼續 -
Teiji Hayama: Heroes
2024年1月6日 - 3月3日 台北 葉山禎治(Teiji Hayama)將於亞洲藝術中心發表在台首次個展「Heroes」,帶來 24 件精彩的新作。追溯至不同文化脈絡的意象,葉山以著名歷史人物及好萊塢明星為主角,結合了色彩鮮明或灰階的畫面,並用一臉無聊或誇張的表情來描繪他們的疲態。他認為,這些人物都是一眼可辨識的代表性「古典網紅(vintage influencer)」,透過扭曲這些名人肖像,葉山試圖表達數位時代中社群媒體無止盡轟炸... 繼續 -
Andrew Pierre Hart Solo Exhibition: The Invention of a Graphic Score
2023年9月23日 - 12月24日 台北 亞洲藝術中心很榮幸邀請倫敦藝術家 Andrew Pierre Hart 來台展出最新創作。Hart 以其跨界的藝術實踐作為取徑,探討繪畫和聲音如何共生,其創作形式超越架上繪畫,充滿新意。 Hart 創作方法很大程度是即興發揮,加入節奏和空間感,再現集體記憶,具有很強的實驗性和自發性。Hart 的畫布不只是畫布,更像是一張鼓皮,初看我們以為僅是視覺的意象,但它更是實驗性聲響的反映,透過視覺和聽覺兩個... 繼續 -
太極拱門:朱銘個展
2023年8月5日 - 9月17日 台北 亞洲藝術中心(台北)榮幸地宣佈將於2023年8月5日至9月17日,舉辦「太極拱門:朱銘個展」。本展覽是雕塑大師朱銘繼2022年的「人間」之後再度於亞洲藝術中心(台北)舉辦個展。亦是朱銘大師〈太極系列—太極拱門〉石雕作品的首次個展。 朱銘於2000年創作一系列的〈太極系列—太極拱門〉,可謂朱銘〈太極系列〉愈臻化境的完結篇。從〈太極系列—太極拱門〉創作之初所使用的銅... 繼續 -
Jeremy Olson: zoognosis
2023年8月5日 - 9月17日 台北 亞洲藝術中心榮幸地宣佈自 2023 年 8 月 5 日起,於台北空間舉辦 Jeremy Olson: zoog nosis 展覽。這是美國藝術家 Jeremy Olson 在亞洲地區的首次個展,展出其 2023 年的全新創作,包含平面作品及繪畫雕塑組件,共 12 件。開幕酒會於 2023 年 8 月 12 日舉辦,藝術家將親臨開幕酒會現場。展期至 9 月 17日。 展名 zoog nosis 是當... 繼續 -
Joseph Olisaemeka Wilson: A witness to the Rub
2023年6月17日 - 7月30日 台北 生命逝去;陷入沈睡; 睡著了,也許會做夢;哎,這就是問題所在: 當我們擺脫俗世的皮囊, 在那死亡的沈睡之中,究竟會做些什麼夢, 想到便不得不躊躇。這一點顧慮, 正好使生命成了一場漫長的磨難。 ——《哈姆雷特》,莎士比亞 亞洲藝術中心非常榮幸邀請居住在紐約布魯克林的藝術家 Joseph Olisaemeka Wilson 來台舉辦個展。此次展覽將展出十件新作,不僅回顧了 Wi... 繼續 -
Stream under Representation
2023年6月17日 - 7月30日 台北 近代西方哲學的基本觀點認為,表象(Representation)指涉這個經驗的世界,即所有客體的總和。亦即人們活在這世界上,所感知到一切事物所組合而成的形體。[1] 表象是人類基於知覺在頭腦內形成的概念和意識,透過轉化與描述賦予外在環境一種具體化的意象。而經由感知能力形成的抽象概念則深具表象之中,和這個具象的客觀世界在不斷轉變與交替之間流動,迴環往復。此次藝術家群展Stream under Rep... 繼續 -
CARLO D’ANSELMI: POINT BLANK RANGE
2023年5月6日 - 6月11日 台北 亞洲藝術中心非常榮幸邀請紐約藝術家 Carlo D’Anselmi 於美國境外舉辦首次個展。此次展覽名為 POINT BLANK RANGE,意指無需瞄準便可直接命中目標的武器射程距離,同時也暗示愛無比強大亦沈重,凌駕人類的情感,即使潛意識也無以遁逃。愛情無法預測、毫無理性且風險重重,然而愛也讓人難以抗拒。愛無所不在。幾個世紀以來,無數的作家與藝術家的創作受到這難以捉摸的情感驅使而生,... 繼續 -
優雅中的矛盾:大氣神遊之現相篇—李真個展
2023年3月11日 - 6月11日 台北 一場人性的回歸,源自於優雅中的矛盾 ──李真 亞洲藝術中心榮幸地宣布,將於2023年3月11日至4月30日舉辦藝術家李真的個展「優雅中的矛盾:大氣神遊之現相篇──李真個展」,這是自2017年於台北當代館的「『世』一場自願非願的遊浮」後睽違六年再於台灣舉辦的展覽,更是首次於亞洲藝術中心(台北)旗艦空間策畫的大型個展。李真身為享譽國際的當代藝術家,他的藝術在雕塑媒材的基礎上展開,其豐富的創作脈絡探究東... 繼續 -
Claire Colette: Desiring-Machines
2023年1月7日 - 2月26日 台北 美國洛杉磯藝術家 Claire Colette 將於亞洲藝術中心個展「Desiring-Machines」發表十八件新作,這是她在亞洲地區的首次個展,也是亞洲藝術中心繼 2021 年「My Secret Garden」聯展之後第二次展出她的作品。 受到唯物主義、儀式實踐和泛靈論的啟發,Colette 將薰香樹脂、花瓣、花精、鹽和灰燼等自然元素融合進壓克力顏料,經由畫布傳達出與自然和儀式的物質連結。... 繼續 -
Kayla Mattes: Cute Cat Theory
2023年1月7日 - 2月26日 台北 亞洲藝術中心 Kayla Mattes 個展「可愛貓理論」中的創作,乃基於網路媒體學者 Ethan Zuckerman 於 2008 年提出的概念,Mattes 特以此展呈現我們的貓咪夥伴在現代人數位生活中的力量,其靈感來自於時事、編織的歷史、現代人對螢幕的沉迷。Mattes 聰明地挑選了一種適切的媒材「掛毯」──「掛毯編織」在歷史上與故事敘述、結構計算有關,在長時間的構思編織過程中,藝術家感覺這... 繼續 -
山口歷個展:THE UNDERGROUND SPIRITUAL BLUE
2022年10月29日 - 12月25日 台北 恣意竄動的炫彩筆觸靈動地悠轉,彷若一抹蟜捷的龍,突破畫布框架飛騰疆域之外,野性活力的奔放留下浮光掠影的軌跡,創作者的筆端留下一股隨機性靈光的註解,轉瞬一刻凝固在筆落所到之處,流光燦爛,醉人流連。旅美日裔藝術家山口歷 (Meguru YAMAGUCHI) 以東亞語境中的「畫龍點睛」為題,透過其標誌性的飛濺動感創作形式呼應文化典故的敘事寓意,收束其對生命經驗以及宇宙萬物的體察與觀照,於亞洲藝術中心揭開... 繼續 -
性靈所在墨韻無疆:高行健個展
2022年8月13日 - 10月9日 台北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於20世紀末曾揭櫫「沒有主義」哲思,倡導一種「超越性」的審美經驗與感知形式,掙脫功利性、個人性、政治性等社會運作框架,行過中西現代主義以降各類文藝思潮的喧鬧,訴諸一種非虛非無、自由無垠的直覺性,實踐於其藝術創作涵括文學、電影、繪畫、劇作、攝影……等範式。繪畫作為高行健關注的重要藝術形式,其表述於筆墨之間蘊含東方儒雅氣韻,亦彰顯西方對存在主體的關懷。... 繼續 -
迴:松谷武判—亞洲藝術中心收藏展
2022年8月13日 - 10月9日 台北 日本戰後藝術是亞洲藝術中心近年經營的脈絡之一,自 2019 年起於台北及上海空間,陸續呈現「物派」經典藝術家關根伸夫、原口典之及小清水漸個展。2022 年在亞洲藝術中心四十週年之際,推出「具體派」重要藝術家松谷武判收藏展。 松谷武判於 1937 年生於日本大阪,早年充滿災難與限制的生活經驗塑造了他的性格與生存意志,包括童年經歷二戰原子彈爆炸的恐慌時代,已及青少年時期長達八年與肺結核的對抗。松谷從磨... 繼續 -
Howard Fonda: Singing the Body Electric
2022年8月13日 - 10月9日 台北 美國藝術家Howard Fonda (1974-)以「Singing the Body Electric」為題,首次於亞洲地區舉辦個展。「Singing the Body Electric」,是取自美國詩人Walter Whitman《草葉集》(Leaves of Grass)中的〈我歌頌電流竄動的肉體〉(I Sing the Body Electric)。這首撰寫於19世紀的詩,展現出對其他個體... 繼續 -
Narrative Minds
2022年6月11日 - 8月7日 台北 亞洲藝術中心(台北)將於2022年6月11日,舉辦年度海外新銳藝術家大型聯展「Narrative Minds」,集結來自英國、西班牙、德國、比利時、丹麥、美國、加拿大、哥倫比亞等國的十五位藝術家,所帶來的精彩作品。敘事(Narrative)重視脈絡更甚於內容,即故事是如何被敘說的,人們經由自我的創造與環境的互動,建構真實的主體經驗。本次展出來自不同國家與身分背景的創作者,將從三大層面來討論他們的視... 繼續 -
人間:朱銘個展
2022年3月26日 - 5月8日 台北 亞洲藝術中心(台北)榮幸地宣佈將於2022年3月26日至5月8日舉辦「人間:朱銘個展」。 本展覽是雕塑大師朱銘,繼2019年「人間風景@台北101朱銘雕塑展」,以及朱銘美術館「不朽・朱銘・古沉木太極拱門」展之後,睽違三年的個展,將展出朱銘《太極系列》與《人間系列》木雕、〈人間系列-芭蕾〉及〈人間系列-紳士〉等作品。 《人間系列》木雕作品發展出多元的題材,朱銘針對不同性質的主題,賦予不同的色彩面貌。... 繼續 -
心嚮形往:莊喆、馮鍾睿、楊識宏
2022年3月26日 - 5月29日 台北 亞洲藝術中心的40週年,以「心嚮形往」展覽帶來莊喆、馮鍾睿、楊識宏三位藝術家成熟的抽象藝術,迴響亞洲藝術中心長期以來最為關注的版圖。抽象藝術是亞洲藝術中心開展經營脈絡的重要基礎,自戰後現代藝術為始,到晚近我們關注於各種新型態的國際當代藝術,亞洲皆試圖藉以呈現當下的時代光景與精神;抽象作為展覽的潛標題,彙整了三位藝術家的中晚期作品,在這個時期的抽象已成為他們的一種自然,他們各自在不同階段的生命時代中... 繼續 -
Growing Season: Katarina Janečková Walshe 個展
2021年12月11日 - 2022年1月27日 台北 狂放不羈與大膽,是看到Katarina Janečková Walshe作品的第一印象,畫面中的視覺衝擊,吸引觀者想更進一步去閱讀。對她來說,創作與生活既密不可分也相互支持。在過去七年裡,她的人生經歷了許多巨大的變化,一個來自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提斯拉瓦,獨立、年輕的女性藝術家,因應婚姻生活,在碩士畢業後轉往美國德州的海港小鎮科珀斯克里斯蒂市(Corpus Christi,也譯為聖體市)... 繼續 -
我的心靈聖山:伊誕 · 巴瓦瓦隆個展
2021年12月11日 - 2022年1月27日 台北 亞洲藝術中心將於2021年12月11日舉辦的「我的心靈聖山:伊誕.巴瓦瓦隆個展」,是排灣族藝術家伊誕.巴瓦瓦隆的藝術生涯中,首次於標題中帶出「我」的個展,這標誌著他在創作路線上的轉變。在過去的藝術命題中,伊誕多專注在原住民的文化自覺與部落重建的關懷上,尤其在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母親叮嚀著對自然的尊重,而部落耆老亦傳說著「山上的風很香」,期許有一天族人能再次回到山上的家,這些囑託深植入伊誕的生命... 繼續 -
My Secret Garden
2021年9月18日 - 11月21日 台北 伏爾泰(Voltaire)在1759年的諷刺文學傑作《老實人》(Candide)的結尾有一句話流傳至今:「我們必須耕耘我們的花園」,這是小說中主人翁憨第德(Candide)在欣賞鄰居耕種的花園成果的一個午後漫步回家時,對他的戰友說的話。這句話乍看是樂觀的,但在這部小說的世界中,政客被處決,整個系統在接縫處分崩離析,他的這句要求似乎顯得陳腐,甚至自私。因為當時大環境的社會衝突和權力抗衡,恰恰是美好花... 繼續 -
越界~在砌時變局中縱橫—亞洲藝術中心台北旗艦空間開幕展
2021年5月29日 - 9月12日 台北 藝術家 | 馬里斯.貝塞亞、蔡國強、陳庭詩、莊喆、朱德群、朱為白、董小蕙、班.艾德蒙斯、霍華.方達、馮鍾睿、藤田嗣治、高行健、韓迪歐、原口典之、洪祝安、謝德慶、朱銘、管偉邦、小清水漸、李再鈐、李真、劉丹、呂紹瑜、松谷武判、奈良美智、伊誕.巴瓦瓦隆、塩田千春、法賈希迪、亞當.派克.史密斯、田中敦子、卡特琳娜.亞內奇科娃.沃許、凱斯・哈林、王攀元、吳冠中、山口歷、蓋.雅奈、楊識宏、朱沅芷、趙無極 台北... 繼續 -
大隅無界:藝域的無限擴展與延伸 朱為白、李再鈐雙人展
2020年10月3日 - 11月29日 台北 亞洲藝術中心之所以能邀請極少展出於畫廊的李再鈐成就「大隅無界:藝域的無限擴展與延伸 朱為白、李再鈐雙人展」,緣起於李再鈐和朱為白數十年的深厚情誼。本展呈現31件作品,其中15件為「東方畫會」朱為白作品、16件為當代立體造形藝術的代表性雕塑家李再鈐作品,在兩人創作流變的對話中走尋他們所共享的東方抽象之內蘊。展期為2020年10月3日至11月29日,10月3日於亞洲藝術中心台北二館(台北市樂群二路93... 繼續 -
空間的動態—法賈希迪個展
2020年5月16日 - 6月28日 台北 「空間的動態─法賈希迪個展」為印尼現代抽象繪畫先鋒法賈希迪(1930-2004)首次海外個展。這位出生於印尼泗水的藝術家,以簡練構圖中的活躍生息和大自然律動聞名,並發展出極具開創性的「空間的動態」(Space Dynamics)系列作品。本展精選十五件法賈希迪自1970年代至2000年代初期的重要抽象畫作,具體而微地展現藝術家創作成熟期中最精萃的代表性作品。 在印尼抽象繪畫史上,法賈希迪具有無可取... 繼續 -
如山之想六十年—莊喆個展
2020年1月15日 - 3月1日 台北 展名「如山之想60 年」來自作品〈如山之想〉。〈如山之想〉是莊喆1960年的創作,除可視為抽象山系列「山想」的起點,更可視為他抽象創作的開端;本次展覽共計展出十四件作品,「山想」系列的其中六件乃由莊喆親自為本展挑選,從上世紀六〇年代至2019 年,橫跨一甲子,在每個十年間都精選一張代表性的畫作:〈初始〉1962、〈影〉1979、〈珠露滿山〉1987、〈春之道〉1991、〈深〉2001 及〈醒〉20... 繼續 -
韓湘寧個展—再現一九六O/不是山水
2019年8月3日 - 9月15日 台北 台灣藝術發展於1960年代正經歷一個劇烈轉變和拓展革新的階段,「畫會」為當時極具代表性的產物,一般最常提及的就屬「東方畫會」及「五月畫會」,而本展正是「五月畫會」代表人物之一韓湘寧個展。兩個主題展區是亞洲藝術中心一館的「再現一九六〇」,以及亞洲藝術中心二館的「不是山水」,分別展現台灣戰後藝術「六〇年代」的特殊表現力,與此一重要藝術家獲得戰後台灣藝壇重要的刺激力量、思想發展,因應時代與旅途的發展所做... 繼續 -
物 · 及其動勢—原口典之台灣首展
2019年5月18日 - 6月30日 台北 「物,及其動勢—原口典之台灣首展」是日本戰後物派大師原口典之在台灣的首次個展,展出藝術家根據展覽現場量身製作的21件新作。 延續我們今年一月展出的物派早期核心人物關根伸夫個展,本展藝術家則是「後物派」中「日大系」(日本大學藝術學部)代表人物原口典之,他擅長以工業材料創造富有社會批判性的裝置藝術,在傾向於使用自然媒材的物派團體中獨樹一格。原口的家鄉橫須賀是重工業海港城市,處於出入東京灣的... 繼續 -
容—洪祝安個展
2019年3月2日 - 4月7日 台北 「容—洪祝安個展」由獨立策展人TAN Hwee Koon 陳慧君策展,本次展覽也是洪祝安在臺灣的首次個展,現場展出12件作品。 當代水墨畫家洪祝安生於上海,現居新加坡。這次個展以「容」為題,可釋義為包容,表達上海、重慶、雪梨、新加坡對他生活及藝術的影響和理想,這四地恰好都展現海納不同文化的特質,如同河川匯流,大度寬容地把來自各方面影響,揉合成洪祝安獨特的身分認同。「容」亦是他向家鄉無錫... 繼續 -
空相—皮膚:關根伸夫個展
2019年1月12日 - 3月3日 台北 「空相—皮膚:關根伸夫個展」精選關根伸夫2016年的創作及精選手稿共20件(組),作品於亞洲藝術中心台北一館展出。 始於1968-70年間的「物派」是日本戰後現代藝術極具象徵意義的團體,尋找屬於亞洲特有的形式,實踐東方哲學的思維以及對於當時西方文化的質疑;「物派」係由本展藝術家關根伸夫,與日韓多位藝術家共同創始。1942年出生於埼玉縣的關根伸夫,於1968年自多摩美術大學油畫系畢業,同... 繼續 -
齊物—杭春暉個展
2018年12月8日 - 2019年1月27日 台北 杭春暉與亞洲藝術中心長期合作下,其作品曾在眾多美術館、藝博會展出,此次首度在台北舉行個展,由麥書菲博士 (Dr. Sophie McIntyre) 策劃,展出杭春暉最新作品20件,並由策展人麥書菲、藝術家杭春暉和姚瑞中舉行講座─「觀看之道」(Ways of Seeing)。 策展人麥書菲博士於2013年自澳洲國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目前任教於昆士蘭科技大學創意產業學院,亦為獨立策展人;藝術家杭春暉於... 繼續 -
見山還是山—馬白水個展
2018年8月25日 - 9月30日 台北 亞洲藝術中心早在1992、1997年舉辦馬白水個展兩回,本次是繼90年代的展覽以來,再一次的精采呈獻,精選馬白水1965至1997年的21組件作品,於亞洲藝術中心台北二館展出。 馬白水,當代彩墨與水彩巨擘之一。他一生中投身師大教職27年,緣起於1947年辭去國立吉林長白師範學院教席後遊歷中國各地寫生,1948年旅途中的一站便是台灣,於是渡海前來。他於1949年在「台北市中山堂光復廳」舉辦個展,... 繼續 -
木蘭溪/渡—陳彧凡、陳彧君
2018年4月28日 - 6月3日 台北 A+ Contemporary 亞洲當代藝術空間榮幸的宣布,我們於2018年4月28 日在亞洲藝術中心台北二館舉行藝術家陳彧凡、陳彧君的個展 「木蘭溪/渡」。這是陳彧凡、陳彧君自2008年開始發展的生涯重要創作「木蘭溪」項目在台灣的首次呈現。展覽將持續至2018年6月3日。 陳彧凡、陳彧君兄弟來自於福建莆田,木蘭溪是一條流經其家鄉的河流,貫穿莆田順流入台灣海峽,它是一條自然流經的地理河流,也是一條... 繼續 -
朱為白回顧展—破空為白
2018年3月10日 - 4月15日 台北 本展於亞洲藝術中心台北一館、台北二館,同時展出朱為白1965年至2017年的40件作品。 朱為白,1929年生於南京,原名武順,1949年隨軍來台。軍人出身的他喜愛繪畫,1953年在報紙上看到廖繼春「雲和畫室」廣告後投入他門下習畫,當時「每個月中尉薪水66塊錢,我繳個學費50塊錢,我只有16塊錢」,回憶65年前,朱為白說。朱為白服役的部隊正好設於景美國小校內,受李元佳邀請,1955年加入東方畫會在... 繼續 -
清風徐來—管偉邦個展
2017年10月14日 - 11月19日 台北 本展展出管偉邦近作,開幕酒會暨講座邀請國立歷史博物館展覽組研究員蔡耀慶與藝術家管偉邦,暢談「水墨形式的當代趨向」,重新思考水墨現代化過程中的爭議、認同、精神、期許,與聽眾分享他們對港台水墨發展的觀察,呼應此次個展中這位香港藝術家的認同,並探討水墨發展至今,多元的創作形式有何種能量、背負了何種意義。 藝術家管偉邦(1974,香港),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得文學學士及藝術碩士,並於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修畢... 繼續 -
桃源異景—潘信華個展
2017年9月30日 - 11月5日 台北 本展開幕講座邀請藝術家李真與潘信華,以台語進行講座,一起暢談創作之路與創作精神。 潘信華。 藝術家潘信華,1966年在台東太麻里出生,1991年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2011年至2015年間擔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這次亞洲藝術中心的「桃源異景——潘信華個展」,已是潘信華在2017年的第三個展覽,此前在王嘉驥於銀川美術館所策之「聲東擊西&... 繼續 -
棄路:一位創作者的地理政治之用
2017年8月5日 - 9月24日 台北 A+ Contemporary 亞洲當代藝術空間與亞洲藝術中心榮幸地宣佈,我們即將於2017年7月29日在亞洲藝術中心台北一館舉行藝術家高俊宏的個展「棄路:一位創作者的地理政治之用」 。這是睽違多年高俊宏在畫廊的個展呈現,作品涵跨近年《尋找這位女士》、《利豐的折射》、《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十個場景》與《博愛》等系列作品的重新詮釋,以及新作《大豹:溫帶的邊界》的首次發表。展覽將持續至2017年9月24... 繼續 -
可見之光—董大為個展
2017年5月27日 - 7月1日 台北 A+ Contemporary 亞洲當代藝術空間與亞洲藝術中心榮幸地宣佈,我們即將於2017 年5 月27 日在亞洲藝術中心 台北二館舉行董大為個展「可見之光」,展覽將持續至2017 年7 月1 日。 色彩作為光的媒介,是觸動情緒與感知的通道;在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中,色彩即是光的本質,也因此化身為「可見之光」。 顏色和邏輯性的創作技法是理解董大為作品的一個重要面向,他巧妙地使色彩、時間與空間充分揉... 繼續 -
無盡的抽象—馮鍾睿個展
2017年1月14日 - 2月26日 台北 亞洲藝術中心榮幸地宣佈即將於2017年1月14日舉辦「無盡的抽象 —馮鍾睿個 展」。本次將於亞洲藝術中心台北一館、台北二館展出 馮鍾睿 1966年至2016年的35件作品,是 馮鍾睿 在台灣最大規模的 個 展。2017年1月14日(週六)開幕酒會當天下午4點,並於亞洲藝術中心台北一館舉行「時代,畫會, 馮鍾睿 」講座,邀請沈 揆一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美術史論與批評教授)、安雅蘭(俄... 繼續 -
短劃;喧笑;水塘
2016年9月4日 - 10月9日 台北 A+ Contemporary 亞洲當代藝術空間榮幸地宣布,即將於 2016 年 9 月 4 日在亞洲藝術中心台北二館舉行香港藝術家黃榮法在台灣的首次個展「短劃;喧笑;水塘」。黃榮法把他對時間觀念的探索延展至微觀及宏觀兩個相互纏繞的方向,將個人對時間的感知及微敍事穿梭於歷史中不同社會變遷的語境中。這次展覽以三件獨立卻帶關聯的事件審視、嘗試尋求主權的時間性。在展期中,A+ Contemporary亞... 繼續 -
沈勤、陳琦:零度
2016年9月3日 - 10月9日 台北 本展為沈勤、陳琦在台灣的首次個展「沈勤、陳琦:零度」,身為中國國家一級美術師的沈勤,遙想宋畫風格、回顧舊時代的光景;陳琦,中央美院教授,以水印版畫的觀念性著稱。兩人自少年時代起作品風格近似,氣息相通,相交近40年再探他們創作的早期思想,賦予當代詮釋,以雙個展的形式交流感受回歸「零度」能帶來何種新的能量。展覽開幕講座由與歷史博物館展覽組研究員蔡耀慶對談。 沈勤,1958年生於南京,江蘇省國畫院專職畫... 繼續 -
□
2016年7月23日 - 8月28日 台北 A+ Contemporary榮幸地宣佈,我們即將於2016年7月23日在台北亞洲藝術中心一、二館同時展開由展覽總監姜毓芸策劃的群展「□」,參展藝術家包括來自中國的蔡澤濱、賀勳、鞠婷、苗穎、宋建樹,香港的鄧國騫、鄺鎮禧,韓國的Kim Jihee(金芝嬉)以及台灣的彭奕軒。姜毓芸聚焦年輕世代的藝術家如何質疑既有的創作形式,對身處時代保持高度感知,從中延伸出創新的介入方法,進而突破框架、與時俱進。 蔡... 繼續 -
呼喚文藝復興—高行健個展
2016年6月8日 - 7月7日 台北 本展展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全新水墨創作、2003至今所拍攝的三部電影、「靈山」旅途中攝影、書籍與相關評論、國際展覽現場照及畫冊。 高行健,1940年生於江西,集小說家、劇作家、畫家、攝影師、電影及戲劇導演之身分於一身。2000年獲得百年來第一次頒給華人作家的諾貝爾文學獎,華人世界為之喧騰。 2015年,高行健巡迴歐洲舉辦數場大型展覽:年初比利時伊克塞爾美術館與比利時皇家美術館同時舉辦「高行健回... 繼續 -
1960—台灣現代藝術的濫觴
2016年5月7日 - 5月29日 台北 藝術在台灣發展到1960年代,蓬勃發展的畫會標舉前衛的精神,其後更影響了許多後進創作者。現代藝術觀念的引入,加上東西融合的策略,於此後成為一個極具影響力的主張;亞洲藝術中心透過此展呈現特定的時代精神,邀集王攀元(1909-)、陳庭詩(1913-2002)、楊英風(1926-1997)、丁雄泉(1929-2010)、朱為白(1929-)、霍剛(1932-)、馮鍾睿(1934-)、莊喆(1934-)、... 繼續 -
朱偉
2016年4月23日 - 5月29日 台北 此展由現任武漢合美術館執行館長魯虹擔任策展人,是朱偉在台灣的首次個展,亦是進一步拓深2014年亞洲藝術中心北京「釋放未來:中國當代水墨邀請展」的研究,從18位參展藝術家中,邀請來台舉辦個展的藝術家。 1980 年代中期的中國正經歷著文化批判的社會熱潮,當大量新銳藝術家用油畫來做「政治波普」和「諷刺現實主義」作品時,朱偉已選擇透過傳統工筆技法來呈現自己軍旅生活的記憶。策展人魯虹針對這次個展所撰寫的〈... 繼續 -
秦風個展
2016年1月9日 - 2月28日 台北 秦風不僅是藝術家,也是世界知名導師與策展人,致力於繪畫材料與繪畫語言的研究。1996年應德國政府邀請前往柏林,擔任中德藝術交流大使並任教於柏林藝術大學,在歐洲生活時期受到了抽象表現主義哲學的影響,間接改變了其作品的發展方向,與此同時亦堅定地探索如何把生活和藝術作品中的中國文化根基與不斷變化的世界相融合。自 2000年後秦風的作品漸漸更視覺化,「水」、「圓」、「方」等符號逐漸在作品中清晰;而咖啡、茶... 繼續 -
再 · 見—葉仁焜個展
2015年11月14日 - 12月30日 台北 本展為亞洲藝術中心為擅長水墨與膠彩的台灣青年藝術家葉仁焜所舉辦的首次個展。在 〈一種鄉愁:關於葉仁焜的繪畫〉一文中,莊偉慈曾經詳盡地介紹葉仁焜和他的傳統媒材與當代表現方式: 葉仁焜,大學與研究所分別畢業自中國文化大學與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在學院裡初學水墨,而至研究所時期才開始用膠彩作畫。儘管手上使用的是具悠久歷史的傳統媒材,但葉仁焜的創作從來就不是墨守成規的描摩,他曾說,自學習水墨畫之初,即常常使用... 繼續 -
陳彧凡
2015年10月31日 - 12月6日 台北 A+ Contemporary 亞洲當代藝術空間榮幸地宣佈,我們即將於2015年10月31日下午3點於台北亞洲藝術中心二館舉行「陳彧凡」同名個展開幕式,是中國藝術家陳彧凡在台灣的第一次個展,展覽將持續至2015年12月6日。 陳彧凡的作品圍繞著視覺的結構與意念的強度,並借由物與空間的集與散,構成了他獨特的藝術實踐。作品由點和線組成的平面,面與物構成空間,再以疊加與重復行為發展出時間的線索,這是... 繼續 -
胡為一
2015年9月19日 - 10月24日 台北 「胡為一」首次台灣個展 重新定義觀看的方式 A+ Contemporary榮幸地宣佈,我們即將於2015年9月19日下午3點於台北亞洲藝術中心二館舉行「胡為一」同名個展開幕式,介紹新生代藝術家胡為一。 胡為一,1990年出生於上海,目前為中國美術學院在讀研究生,2015年「華宇青年獎」獲獎者。這個中國具有影響力的青年藝術獎項設立,意味著「青年藝術」越來越受社會關注,也說明獲獎者的潛力備受肯定。這位... 繼續 -
不是影像
2015年6月20日 - 8月16日 台北 「不是影像」,繼不是繪畫後的亞洲藝術中心第二個關注現今中國當代藝術變化的展覽。 不是系列,恰恰不是在談當代藝術的是或不是,而是呈現一種面貌╱一種觀點╱一種思維方式╱一種形式。現今的中國當代藝術正在快速地發生變化,不是系列體現了這種變化,記錄了正在發生的狀態。 自1989年電腦發明以後,藝術實踐上連結了電子速度迅速擴展,所有的新材料都進入了藝術。80年代的中國藝術家,一直慣於處在虛擬空間中認識世界﹐... 繼續 -
不是繪畫─關於繪畫邊界的探索
2015年1月31日 - 3月29日 台北 藝術家 | 陳彧凡、董大為、李姝睿、李易紋、馬樹青 本展聚集五位各具風格及備受國際矚目的中國當代藝術家-陳彧凡、董大為、李姝睿、李易紋和馬樹青,展覽旨在探討「繪畫」在當代語彙中的各種可能性,將繪畫延伸和再闡釋,「繪畫」不單純是「繪畫」,但也是「繪畫」,也許是突破二維空間的載體、亦或是方法論的轉變,挑戰觀看的姿態、推展繪畫的界線。 「不是繪畫,這個「不是」恰又回歸到語言意義上的「是」,引申... 繼續 -
複調的詩學—楊識宏個展
2014年10月25日 - 12月7日 台北 楊識宏,最重要的華人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之一,1947年出生,1979年移居美國。2014年亞洲藝術中心年度大展《複調的詩學-楊識宏個展》於台北一館與二館空間舉辦,分別以「時光刻痕」、「當代視域」呈現他不同時期的創作軌跡。 台北一館∕時光刻痕 「時光刻痕」蒐集楊識宏70、80、90年代的早期重要作品,包含他年輕時的攝影,這些老照片捕捉了著名藝術大師的身影,更特別呈現他80年代踏入紐約這個都市叢林所開... 繼續 -
迷牆—應天齊個展
2014年7月19日 - 8月17日 台北 應天齊:三次進入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藝術家 應天齊於2011、2012、2013年連續進入藝術最高殿堂「威尼斯雙年展」,獲得好評。此次展覽展出近期15件作品,包含揚名威尼斯的【世紀遺痕】系列與最新創作【遭遇蒙德里安】系列。近年來熟悉應天齊的人多是關注其【世紀遺痕】系列油畫,無論哪個系列,應天齊總是對古建築、對「牆」有研究的興趣,因而將本展覽定名為《迷牆》。 .沿著牆,從《西遞村》走到《世紀遺痕》、《... 繼續 -
即體成形—鄭重賓與他的水墨媒介
2014年4月5日 - 5月4日 台北 2012年,美國德州的萊斯大學 (Rice University) 為了慶祝學校滿100周年,特別邀請美國一位以空間和光線為創作素材的當代藝術家─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B.1943),創作 Twilight Epiphany。其建築與自然光線的運動相呼應,根據自然光的變化在屋頂上投射不同色彩的人工燈光,而透過天花板上的天窗望向天際,藍天白雲也恍惚成為一幅鑲在窗框上的畫。 特瑞... 繼續 -
華人藝術紀—李真文獻展
2013年12月28日 - 2月28日 台北 備受矚目的華人藝術家李真,近來頻繁於全球曝光,2013年於巴黎凡登廣場展出廣場歷年來最大型雕塑個展,備受國際媒體關注,近來又成為Discovery頻道所拍攝的重要藝術家之一,為世界呈現藝術創作背後的華人新力量。為了讓台灣的藝文愛好者更了解藝術家李真崛起的背後故事,2013年12月28日起亞洲藝術中心台北二館特別舉辦《華人藝術紀》-李真文獻展,現場彙集專業攝影師吳鈺山快門下的李真創作過程與國際大展,... 繼續 -
乘物 · 遊心—董小蕙 2013 新作個展
2013年12月21日 - 2014年1月26日 台北 2024年1月籌辦的「共振」展覽,象徵著亞洲藝術中心長期關注國內外當代藝術發展的階段性成果。我們不僅回應當代藝術最多元的思辯潮流,亦試圖在眾多合作藝術家當中爬梳能夠相互對話、銜接的脈絡,以期望在不同的文化體系與創作生涯之中,透過視覺藝術的靈光探詢某種具備普世性的人文價值。 這本別冊與這篇序寫於展覽結束之後,我們希望它能成為一個紀念與錨,紀念必然是此次展覽難得的國內外藝術家的交流,象徵亞洲藝術中心階... 繼續 -
觀幻—潘信華個展
2013年10月19日 - 11月17日 台北 傳統語彙再生的疏離與趣味:《觀幻》─ 台灣代表性當代水墨藝術家潘信華新作個展。 水墨繪畫的歷史源遠流長,是東亞地區獨特的藝術形式,中國文人繪畫的代表。然而,隨著20世紀末的「全球化」趨勢,藝術家不斷探尋水墨畫如何向現代嬗變。當代水墨作為一種中國傳統水墨藝術與西方現代藝術觀念融合的當代藝術表現語言,涉及的層面除了媒材和形式以外,還背負了文化身份與民族認同的情感,是近兩年藝術界關注的焦點,重要的美術機... 繼續 -
智慧失能—廖堉安個展
2013年8月3日 - 9月1日 台北 廖堉安,1979年出生於台北,2002年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2003年仍是研究所一年級學生的他,即以三幅《鳥人》自畫像一鳴驚人奪得台北美術獎首獎,獲得學術界一致好評,不盲目跟隨裝置藝術的潮流持續以繪畫為創作手法的堅持早已宣示了他將開創一條和同世代藝術家不同的藝術道路。2005年畢業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在學期間已舉辦過數場個展:2003年的《自以為是…》於台北新樂... 繼續 -
夢境邊緣—高行健個展
2013年6月29日 - 7月28日 台北 本展展出十六件新作,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以「畫家」身分,用水墨創作告訴我們,他在黑暗中看到了什麼畫面。 高行健,1940年生於江西贛州,集小說家、劇作家、畫家、攝影師、電影及戲劇導演之身分於一身。2000年獲得百年以來第一次頒給華人作家的諾貝爾文學獎,華人世界為之喧騰。瑞典科學院對高行健作如下評價:「具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為中文小說藝術和戲劇開闢了新的道路」。曾任中國社會... 繼續 -
宇宙洪荒—鄭麗雲個展
2013年3月2日 - 3月31日 台北 旅美藝術家鄭麗雲,1959年生於台灣台北,1994年獲紐約州立大學藝術創作碩士,是美國聯邦政府的合約畫家、文化大使,其作品展於世界各國的美國大使館,其中三件作品已是美國聯邦政府的永久典藏。本展展現鄭麗雲近年的十幾幅油畫新作,其取材自水、土、風、火等四大元素的創作,捕捉自然界的各種色相和意象,帶領觀者投身廣袤的宇宙大氣,感受其中的騷動與自由。 作為藝術家,鄭麗雲最了解藝術的本質是混亂的,但其實這是一... 繼續 -
無限—毛栗子個展
2013年1月12日 - 2月6日 台北 毛栗子,中國當代著名藝術家,七、八十年代中國星星畫會的領銜人物,他改變了中國當代藝術的面貌,引領中國畫壇脫離文化革命僵化的符號、走上自由繪畫之路。毛栗子巡迴個展精選近年重要創作,甫結束中正紀念堂的個展,旋即至下一站亞洲藝術中心台北大直二館展開「無限:毛栗子巡迴個展」。本展展現毛栗子近年的十幾幅新作,他在繪畫上表現得無拘無束,在偶然與自然、過程和結果相遇時保持其連貫性和完整性,並巧妙把握住了顏料在畫... 繼續 -
亞洲藝術中心台北二館—「統覽 · 微觀」—莊喆個展
2012年12月15日 - 2013年1月6日 台北 莊喆,1934年生於北平,父親為已故書法家、前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莊嚴。莊喆對書畫藝術的才情來自家學淵源,師大藝術系畢業後加入「五月畫會」,開始推動「中國文人畫傳統」與「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結合。今天,台灣繪畫之所以呈現你我所見的當代風貌,莊喆彼時所領軍的現代化運動,功不可沒,同時他也是繼旅法的趙無極、朱德群之後,華人抽象藝術界中重要的一員。 一直以來,莊喆強調自己作品中的繪畫表現性,他以「抽象」統... 繼續 -
亞洲藝術中心《台北二館開幕首展》心境—楊識宏個展
2012年11月3日 - 12月9日 台北 亞洲藝術中心(Asia Art Center)成立至今30年,為台灣經營最久的畫廊之一,除位於台北建國南路的本館外,2007年於大陸北京798藝術園區設置旗艦館,2010年於新加坡設立辦事處,2012年年底更於台北大直成立二館,首展為抽象表現主義重要的台灣藝術家楊識宏《心境》個展,展出藝術家2012最新作品。 楊識宏身為台灣中生代藝術界最受矚目的藝術家之一,於八十年代即活躍於國際藝壇,至今創作不懈... 繼續 -
凝視的臉龐—韓永旭(漢永旭)2011台北個展
2011年8月20日 - 9月18日 台北 畫中的陌生人遠目望我 我回望 駐足在這一點,畫中人登時變成了我—彷若鏡面 我對韓永旭(漢永旭)作品的第一印象是畫中人物相當奇異,但栩栩如生。這些人物是透過銳利地刮抓金屬表面精心製作而成;他們摻混著距離感與熟悉感,但形貌鮮明,凝視著觀者、似乎也認同觀者。漢永旭的獨特創作方式是在金屬上製造出重複的刮痕,隨之在此肌理上上色或脫色,人物形象在他的巧手製作中極接近真實。 韓永旭(漢永旭)在平面構... 繼續 -
Everytime When I Look Around—2010年日韓群展
2010年6月26日 - 7月17日 台北 藝術家 小林浩、尹鍾錫、金東囿、金俊、朴善基、崔台勳 日本和韓國知名藝術家小林浩、尹鍾錫、金東囿、金俊、朴善基、崔台勳從生活中常見的圖像、符號、家具及玩具中探索存在的意義,並做出對外在環境的省思。2010年6月,亞洲藝術中心(台北)展出上述藝術家的繪畫、裝置雕塑、數位攝影作品,在看似平凡無奇的台北初夏上演一首首令人驚艷的狂想曲。 小林浩(Hiroshi Kobayashi) 畫中的玩偶融合... 繼續 -
光與影—高行健2010年繪畫新作展
2010年4月16日 - 5月16日 台北 高行健的畫作以中國傳統水墨畫的形式傳達當代思潮,開創出當代水墨的新藝術形式,將畫作以水墨畫技法和美學特質與西方抽象形式內涵融合,水墨黑白的基調,自然地勾繪出光影的幻動,推動情緒與感知的起伏,啟發深層的退省。其光影表現,薰染出靜思的時空,筆觸技法的灑脫流暢,猶如音樂於大氣流動的韻律,而水墨畫留白的美學,讓觀賞者擁有無限的想像空間,廣博柔美的畫面也塑造出禪意的浩瀚恢弘,對映人形的渺小以及沉靜的氛圍,綴... 繼續 -
室內下大雨—蕭筑方2010個展
2010年3月13日 - 4月11日 台北 【室內下大雨】是捷克小說家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的一則極短篇作品,作品裡人物處身於大雨不斷的屋裡,水位不停的上漲,桌椅漂浮於水面,即使撐了傘,雨點仍不停的打在頭頂。卡夫卡用超現實的手法描述恐懼、不安、無奈又束手無策的心境。作品個人風格明顯的年輕藝術家 – 蕭筑方,2010年於亞洲藝術中心展開的個展,同樣的以超現實的人物描繪不確定的情緒狀態。 1980年出... 繼續 -
郭振昌2009個展 : 2008年前後—浮 · 動 ·
2009年3月28日 - 4月26日 台北 郭振昌於一九四九年出生在台灣鹿港,自八○年代始以強悍霸氣的線條書寫譏諷古今人物對照,犀利地揭露台灣當下社政紛擾與文化現象,發展出個人獨特的辨證觀點。他慣用的厚重鮮豔黑色帶狀線描、華麗駁雜的拼貼重疊造像、源於台灣民情的傳統神話與風俗民情,集結成一幕幕極具視覺張力的繽紛台灣。而在畫布的單一平面中,郭振昌壓縮了古今的時空距離,並置中外文化的矛盾與衝突,周遊在多重時空文化的無限可能,調和出嶄新的藝術語彙。... 繼續 -
和而不同 : 19位兩岸藝術靈魂的相容
2008年7月19日 - 8月10日 台北 藝術家 曹靜萍、陳剛、陳流、方亦秀、管勇、郭文、李濤、劉濱、楊波、趙一淺、陳怡潔、邱建仁、邱昭財、鄭詩雋、陳浚豪、廖堉安、曾偉豪、曾怡馨、吳東龍 至聖先師孔子曾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亦即每個人要有獨立思考能力,不隨波逐流,也允許他人的自主權。雖言「不同」,但求如君子般地和諧共處。萬事萬物各有特點,個人意識也因人而異,世界正因如此而生氣勃勃,精彩萬分。這些不同的事物互濟互克,相切相磋,世... 繼續 -
黃鋼2008最新個展 : 北京記憶
2008年6月14日 - 2020年7月6日 台北 中國當代藝術家黃鋼1961年出生於北京,1984年畢業於中央工藝美院,並於1991年獲碩士學位。他使用前所未有、獨具風格的方式進行藝術創作,迄今已成功得到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關注和高度評價。他的作品從不滿足於平面的視覺層次,反以厚重的推疊技法呈現豐厚的內在邏輯,其中最為人熟知的特點,即是作品中使用大量的西藏木刻佛經印版、手抄佛經,或犛牛皮箱、中國傳統大漆等素材,將它們解構再建構,重新堆砌於畫面... 繼續 -
龍躍天境—楊英風個展
2007年12月15日 - 12月30日 台北 繼續 -
尹朝陽—台北日記個展
2007年11月17日 - 12月9日 台北 繪畫和雕塑衍生的視覺文化自使就具有記錄的功能,記錄人們經歷的見聞。源於客觀世界的物體,既是創作元素,也是描繪主題,透過藝術家視覺語彙的敘述被重新賦予意義。 然而,時間,這個抽象的、無形的概念能成為視覺表現的主體嗎? 空氣與時間等現象,雖然無法透過視覺直接辨識,卻能靠觀察周圍的現象證實它們的存在和變化。如同空氣是無形的,但空氣流動形成風,因此得知空氣的動態。時間同樣,人們猶如空氣中的塵埃與它同步向前... 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