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展覽
-
我如此幸運,還沒失去感知的能力
17 December 2016 - 12 February 2017 上海 A+ Contemporary 亞洲當代藝術空間榮幸地宣佈,我們即將於2016年12月17日舉行由吳建儒策劃的群展「我如此幸運,還沒失去感知的能力」,參展藝術家包括方璐、黃偉凱、毛晨雨和王不可。策展人透過本展探討了當代生活中一個懸而未決的議題:我們如何能真實地感知這個世界並與自己的感知自洽。展覽將持續至2017年2月12日。 全知敘述者:現在你正在通向感知世界的入口,而隨著你的腳步離彼岸的光線越來... 繼續 -
正確的錯位
29 October - 11 December 2016 上海 A+ Contemporary 亞洲當代藝術空間榮幸地宣佈,我們即將於2016年10月29日舉行何意達的個展「正確的錯位」,展覽將持續至12月11日。 何意達的藝術實踐以雕塑裝置為主,其創作過程往往充斥著偶然與可能:意外發現的現成物在無預設的情況下與刻意製作的藝術品整合為一體,而既定計劃與靈光一現的碰撞使得對於現成物利用和改造過程的蘊意超越了物品本身的雕塑性。無論是從雕塑語言,抑或從審美角度來看,... 繼續 -
應物會影—姜吉安個展
16 October - 4 November 2016 北京 此展為藝術家繼2009年「兩居室 – 繪畫裝置」之後的首次個展,由凱撒世嘉文化傳播與亞洲藝術中心共同合作。 姜吉安的藝術可以概述為在再現中(representation)思辨再現系統本身,把再現的方式作為再現的內容再現出來。從九十年代初開始,他的藝術實踐不斷延展至今,但在每一個階段都是把「再現」問題舉隅於特定的例子中,在直觀體驗中生成出思辨維度。他的藝術是一種感官內省的、思想自指的藝術... 繼續 -
鮫人之淚
18 September - 16 October 2016 上海 A+ Contemporary亞洲當代藝術空間很榮幸地即將於九月與香港的非營利組織現在音樂合作,由現在音樂策劃並於上海進行聲音藝術交流展,策展人陳子澂以「鮫人之淚」為主題,呈現兩位香港藝術家姚少龍與卓穎嵐作品,藝術家將於2016年9月18日蒞臨開幕,並同時帶來現場表演。展期將持續至10月16日。 「鮫人之淚」英文展名為”What Potions Have I Drunk of Siren T... 繼續 -
短劃;喧笑;水塘
4 September - 9 October 2016 台北 A+ Contemporary 亞洲當代藝術空間榮幸地宣布,即將於 2016 年 9 月 4 日在亞洲藝術中心台北二館舉行香港藝術家黃榮法在台灣的首次個展「短劃;喧笑;水塘」。黃榮法把他對時間觀念的探索延展至微觀及宏觀兩個相互纏繞的方向,將個人對時間的感知及微敍事穿梭於歷史中不同社會變遷的語境中。這次展覽以三件獨立卻帶關聯的事件審視、嘗試尋求主權的時間性。在展期中,A+ Contemporary亞... 繼續 -
沈勤、陳琦:零度
3 September - 9 October 2016 台北 本展為沈勤、陳琦在台灣的首次個展「沈勤、陳琦:零度」,身為中國國家一級美術師的沈勤,遙想宋畫風格、回顧舊時代的光景;陳琦,中央美院教授,以水印版畫的觀念性著稱。兩人自少年時代起作品風格近似,氣息相通,相交近40年再探他們創作的早期思想,賦予當代詮釋,以雙個展的形式交流感受回歸「零度」能帶來何種新的能量。展覽開幕講座由與歷史博物館展覽組研究員蔡耀慶對談。 沈勤,1958年生於南京,江蘇省國畫院專職畫... 繼續 -
□
23 July - 28 August 2016 台北 A+ Contemporary榮幸地宣佈,我們即將於2016年7月23日在台北亞洲藝術中心一、二館同時展開由展覽總監姜毓芸策劃的群展「□」,參展藝術家包括來自中國的蔡澤濱、賀勳、鞠婷、苗穎、宋建樹,香港的鄧國騫、鄺鎮禧,韓國的Kim Jihee(金芝嬉)以及台灣的彭奕軒。姜毓芸聚焦年輕世代的藝術家如何質疑既有的創作形式,對身處時代保持高度感知,從中延伸出創新的介入方法,進而突破框架、與時俱進。 蔡... 繼續 -
肉身:恐怖谷
16 July - 4 September 2016 上海 A+ Contemporary 亞洲當代藝術空間榮幸地宣佈,即將於2016年7月16日舉行由青年策展人楊紫策劃的群展「肉身:恐怖谷」,參展的七位藝術家包括姜琤、李琦、沈陽超、孫文浩、王墒、謝燚與張如怡。此展為A+ Contemporary 的青年策展人專案,呈現青年策展人在觀察同一世代藝術家創作實踐的歸納與分析。楊紫結合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的「肉身」(... 繼續 -
斜面
25 June - 31 July 2016 北京 斜面-中國青年雕塑的五個美學啟示 文/唐堯 斜面,是一個蘊藉著能量、運動方向和空間的預言。 從中國青年雕塑這個視窗看出去,風景的斜面感挺強的。有點像冬奧會的高山滑雪場。遠離都市的現實霧霾,從高臺上飛行出去的身影,襯在克萊因藍的天空中,具有一種新未來主義的姿態,或後當代藝術的精神氣味。 這個叫做「斜面」的展覽由五個不同角度的斜面構成: 我把它們分別命名為:技術流後工藝美學;非實體快閃材料美學;混沌系... 繼續 -
呼喚文藝復興—高行健個展
8 June - 7 July 2016 台北 本展展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全新水墨創作、2003至今所拍攝的三部電影、「靈山」旅途中攝影、書籍與相關評論、國際展覽現場照及畫冊。 高行健,1940年生於江西,集小說家、劇作家、畫家、攝影師、電影及戲劇導演之身分於一身。2000年獲得百年來第一次頒給華人作家的諾貝爾文學獎,華人世界為之喧騰。 2015年,高行健巡迴歐洲舉辦數場大型展覽:年初比利時伊克塞爾美術館與比利時皇家美術館同時舉辦「高行健回... 繼續 -
非永久性的標記
21 May - 4 July 2016 上海 彭奕軒出生於1990年,本次個展「非永久性的標記」中,作品取樣自藝術家出生以來歷年的災難畫面,以一抹即逝的白板筆勾勒其輪廓,交織的影像處在隨時消逝的不穩定中,但這些破碎的片段早已聚合成個人影像歷史,更成為深植於每個個體的共同經驗。 90年代普及于大眾的白板,其基底隨時能歸零並具有承載任何影像文本的特性,如同電腦的虛擬畫布,有著此世代獨有的數碼語彙。而白板一般作為過渡性的工具,用來傳遞大量暫存的資訊... 繼續 -
∞
21 May - 4 July 2016 上海 陳熹出生於1985年,創作以繪畫與動畫實驗性地解構、剖析、重組社會價值觀。動畫是種無極限的敘事手法,撇開學術與哲學化的制式窠臼,身處其中有如對既有體制的逃避,能夠自在地陶醉、迷失於真實與虛幻交織的樂園中。本次展覽以無限大「∞」為概念,將作品間交互作用作為佈展的組織形式,反映出陳熹創作過程中產生的特殊行為。電腦由建模至生成動畫往往需要數十小時運算,其中產生的閒置時間往往被挪用於其它作品繪... 繼續 -
付帥:陌生的秩序
14 May - 19 June 2016 北京 付帥作為八十年代中後期出生的青年藝術家,在改革開放快速發展的環境中成長,這一代人通過電子科技來感悟世界。電玩遊戲的虛擬空間給付帥帶來了新的視覺畫面體驗,這種虛幻世界的既視感令他的精神感官如此真實與刺激,並啟發了他在繪畫領域對於空間感官的新思考。付帥善於在畫面中營造帶有「秩序」感的空間,又在不經意之處設下令人產生疑惑的「蛛絲馬跡」。既讓觀者沉迷作品的構圖邏輯又令人感到錯誤的陌生感。這種若近若離的畫面... 繼續 -
1960—台灣現代藝術的濫觴
7 - 29 May 2016 台北 藝術在台灣發展到1960年代,蓬勃發展的畫會標舉前衛的精神,其後更影響了許多後進創作者。現代藝術觀念的引入,加上東西融合的策略,於此後成為一個極具影響力的主張;亞洲藝術中心透過此展呈現特定的時代精神,邀集王攀元(1909-)、陳庭詩(1913-2002)、楊英風(1926-1997)、丁雄泉(1929-2010)、朱為白(1929-)、霍剛(1932-)、馮鍾睿(1934-)、莊喆(1934-)、... 繼續 -
粉 · 塵—馬樹青
23 April - 19 June 2016 北京 馬樹青(1956年生於天津)的繪畫行為造就了一個獨立的以色彩和時間構建的二維視覺空間。從八十年代末留學德國開始,馬樹青便執著於抽象繪畫的探索研究。他的繪畫體現了自我和精神性滲透於繪畫過程的真實還原,呈現出純粹極簡的色彩與視覺感官空間。在畫面處理上,馬樹青將長時間繁複的油彩塗抹、豐富的色彩呈現,都隱藏在了「底層」,在表層則保留了單色調、簡明清新的色塊。在藝術家看來,這種藝術手法既保留了繪畫作為視覺藝... 繼續 -
朱偉
23 April - 29 May 2016 台北 此展由現任武漢合美術館執行館長魯虹擔任策展人,是朱偉在台灣的首次個展,亦是進一步拓深2014年亞洲藝術中心北京「釋放未來:中國當代水墨邀請展」的研究,從18位參展藝術家中,邀請來台舉辦個展的藝術家。 1980 年代中期的中國正經歷著文化批判的社會熱潮,當大量新銳藝術家用油畫來做「政治波普」和「諷刺現實主義」作品時,朱偉已選擇透過傳統工筆技法來呈現自己軍旅生活的記憶。策展人魯虹針對這次個展所撰寫的〈... 繼續 -
賀勛—農業迷幻
12 March - 1 May 2016 上海 A+ Contemporary 亞洲當代藝術空間榮幸地宣佈,我們即將於2016年3月12日舉行賀勛在滬的首次個展「農業迷幻」,這也是在A+ Contemporary上海空間舉辦的第一場藝術家個展。中國自古以農立國,農耕文明中,文學(民間歌謠)與宗教(祭祀禮俗),累積出了深厚的文化,在此當中,藝術家以創作行為傳達著如迷如幻的感知和無法被實體化的抽象情感。賀勛在這次展覽中,將生澀簡樸的農業文明結合情感... 繼續 -
抽象與幾何—蘇藝、唐明偉雙個展
12 March - 17 April 2016 北京 本展由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學院教授趙力策劃,展出兩位藝術家精彩近作。蘇藝將情感飽含於平衡、冷靜的韻律中,唐明偉則讓幾何在規則與限制中肆意舞蹈。「理性」的抽象與幾何,皆是藝術家「感性」的自我釋放。 蘇藝的創作方式是理性地推敲線與面的畫面結構,再將其與色彩結合在一起,在平面空間中尋求純視覺的平衡。這種冷靜的美感使其作品觸及心靈深處的感動,把無序、無機、無意義的色塊,梳理成可辨、可識、可覺,以及具有溫度... 繼續 -
秦風個展
9 January - 28 February 2016 台北 秦風不僅是藝術家,也是世界知名導師與策展人,致力於繪畫材料與繪畫語言的研究。1996年應德國政府邀請前往柏林,擔任中德藝術交流大使並任教於柏林藝術大學,在歐洲生活時期受到了抽象表現主義哲學的影響,間接改變了其作品的發展方向,與此同時亦堅定地探索如何把生活和藝術作品中的中國文化根基與不斷變化的世界相融合。自 2000年後秦風的作品漸漸更視覺化,「水」、「圓」、「方」等符號逐漸在作品中清晰;而咖啡、茶... 繼續 -
模型演進
21 November 2015 - 28 February 2016 上海 A+ Contemporary 亞洲當代藝術空間榮幸地宣佈,我們即將於2015年11月21日下午3 點舉行七位年輕藝術家於上海A+ Contemporary 亞洲當代藝術空間的首次群展「模型演進 Evolution of Model」,本展由中國知名策展人鮑棟策展,參展藝術家包括蔡磊、陳熹、Cho Mi Young 、高偉剛、季俊、譚天、王鬱洋,展覽將持續至2016年1月17日。 模型(model... 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