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ntemporary 亞洲當代藝術空間榮幸地宣布,我們即將於2017年7月15日舉行戴陳連的個展「海上明月共潮生」。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出身,而後轉入劇場實踐與創作,戴陳連通過對時間、語言和劇場本身的自然展示,質問並反思關於創作方式、展示動機以及作品形態等問題。
 
本展是戴陳連延續其「家庭劇場計劃」思路下的一次新的實踐,展名「海上明月共潮生」取自唐代詩人張若虛的名篇《春江花月夜》,藝術家藉由詩文所表現的意象,在展覽空間內構築一個表演、繪畫、文字、聲音、影像與裝置等多種形式交互作用的劇場,循著一葉小舟漂洋過海並最終停泊在上海的歷史線索,展開對畫廊從業者個體經歷的敘述和想象。此次個展期間包含空間展示、現場表演與講座活動,展覽將持續至2017年9月3日。
 
希望藉由A+ Contemporary (以下簡稱A+)與戴陳連(以下簡稱戴)的對談,讓這有別於視覺藝術的展覽,可以獲得更靈活的理解。
 
A+: 本次展覽的靈感來源與創作背景?
 
戴: 我經常問自己為什麽做展覽,為什麽在一個畫廊裏做展覽。當我完成本次個展的展覽草圖時,發現我所做的構思、描繪過程就是最動人的表演,關於這個現場的所有動作已經完成。於是我將做展覽草圖的思考過程直接作為結果來形成最終的展示布置。在我的表演作品裏也經常可以看到這個思路。
 
這個故事的背景其實就是關於A+ Contemporary 的整個企劃團隊。這些人都是很小的個體——走近點,再走近點就能讓觀者看到一點點細節,使得面目不清的歷史和夢境再次聚焦、定格。這是一葉小舟漂洋過海,載著幾百年的歷史停泊在上海的故事。他們在上海的每一個動作都提示著那些曾經響徹天際的呼嘯聲、海浪反復拍打的節奏,顯影著漁民為了生活撒網捕魚的彎腰姿勢,由還原深入繼而再造海風搖著樹葉的沙沙作響聲,還有母親輕柔拍打在夢裏熟睡孩子的歌謠。這些時而輕柔、時而激烈的動作一次次地拉扯著重疊且語焉不詳的歷史線索。
 
A+: 展覽名稱源自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選擇其中「海上明月共潮生」這句詩文是出於展覽形式上的考量還是另有用意?

戴: 原文詩句有景有情,亦情亦景,情景交織。詩句每四句都有換韻的變化,還采用了連環句式使得整體基調平仄相間錯綜復雜,韻律婉轉,像一首場景詩,正如我這次展覽和表演的方法,有虛指和實指,也有文本和風景劇、聲音風景之間的映照,當然也標明了兩岸共同的美好願景,標明了動態發生的地點、人物、時間和發生的時態變化與動作的質感。這些文本、繪畫、裝置等元素並置交融在一起,形成一個交響樂般的結構體。
 
A+: 為什麽會選擇在畫廊做一件有關畫廊自身故事的作品?是否可以理解為對社會、地理語境遷移下個體經驗映射,抑或是更宏觀層面上對於體系的思考?

戴: 我的工作中有一塊內容是家庭劇場計劃,家庭劇場計劃是以一種類似於記錄片的方式,以藝術家(或其他行業人員)為對象,以個體經歷、特征為素材,全面地整合運用力所能及的藝術形式的「定制」劇場,展開對當下中國的敘述和想象,勾勒出在一個社會轉型時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價和命運發生的轉變,發掘被忽略、被正確行為所遮蔽的情感和事件。這次在A+ Contemporary的個展是這個思路的一次新實踐。
 
A+: 此次的作品除了展覽空間中的裝置外也包含了繪畫作品,能否介紹一下此次展示的繪畫作品?這些繪畫作品提供了何種觀看線索?

戴: 這次的繪畫作品其實是整個展覽本身,而在這個營造出來的草圖世界中還有與之形成語法對應的牆面繪畫、紙上水彩、草圖,還有布面繪畫,提示了多重文本之間相互引導、相互顯影的特質。展覽沒有一個固定視點,觀者可從其中任一作品進入。
 
A+: 您的作品將行爲、繪畫、裝置、文字、影像等諸多形式融合,那麽您如何看待作品的劇場性?除了這些構成元素間的相互作用外,作品的劇場性又如何與空間本身發生關系?

戴: 我覺得應該遊戲性的強調音樂、空間、表演等構建的自治性。首先展開其自我價值,然後才在與其他元素、形式發生關系時發揮其功用。在我很多作品中的裝置、場景動作過程,還有特定的表演者、演唱者、繪畫、影像的個性交相輝映,無法區分主次,而當中所強調的文字、裝置、繪畫在一個空間裏交互作用。
 
我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依據空間爲出發點,通過觀察、反思透視、空間的線和角、建築的質感然後結合每次的空間來決定作品的最終形態。使得圖像符號、行爲、姿勢、裝置、文本和繪畫找到之間的一種聯系,事先排練的部分不斷開始又不斷中止,環境、裝置、文本、劇場與空間合而爲一。它不是各種表現方式的簡單疊加,而是一種相互的反應。不追求多媒體絢麗的效果,而旨在實現效果之外的過程。
 
A+: 除了展覽本身外,此次個展也包含開幕的現場表演,能否預告一下表演的概念?表演與展覽之間的系謂何?

戴: 此次開幕表演將是一場指令性表演——這是關於「展示」式樣的直接劇場,用「指令」的形式在現場直接「提問」,用「直接截取」來代替「扮演」,用「指令」來取消主體和客體,用「展示動作」來連接曆史成像的前與後。
 
關於藝術家
 
戴陳連1982年生於浙江省紹興市,2004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獲學士學位。現生活及工作於北京。個展包括:「海上明月共潮生」(A+ Contemporary 亞洲當代藝術空間,上海,2017)(即將展出)、「回眸一笑百媚生」(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南京,2017)、「千軍萬馬來相見」(龍口空間,北京,2016)、「社會現實劇場」(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2016)、「一江春水向東流(四)」(媽媽拉當代藝術中心,北京,2015)、「似水流年」(ACTION-SPACE,北京,2013)。群展包括:「Springhouse」(Hellerau,德累斯頓,德國,2017)、「新一代藝術實踐中的影像表達」(西安美術館,西安,2016)、「Talk, Talk」(剩餘空間,武漢,2016)、「身在亞洲:激活中的人與物」(外灘美術館,上海,2015)、「BBCT(1)」(媽媽拉當代藝術中心,北京,2014)、「風向—中俄文化年展覽項目」(莫斯科當代藝術博物館,莫斯科,2012)。策劃包括:「括號」(站臺中國•dRoom項目空間,北京,2017)、「去寫生」(Tong Gallery,北京,2016)、「媽媽拉藝術節」(媽媽拉當代藝術中心 ,北京,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