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ntemporary 亞洲當代藝術空間與亞洲藝術中心榮幸地宣佈,我們即將於2017年7月29日在亞洲藝術中心台北一館舉行藝術家高俊宏的個展「棄路:一位創作者的地理政治之用」 。這是睽違多年高俊宏在畫廊的個展呈現,作品涵跨近年《尋找這位女士》、《利豐的折射》、《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十個場景》與《博愛》等系列作品的重新詮釋,以及新作《大豹:溫帶的邊界》的首次發表。展覽將持續至2017年9月24日。
 
與其說是個展,不如可以將其看為是高俊宏小型的文獻回顧展,展覽整理了高俊宏近年的若干創作,大體上依據2015年出版的《陀螺》一書,回顧這段創作期間藝術家的創作意識;從思考藝術的主體性與創作表現方式,漸偏移到創作者的肉身力行,並以實際行動繪製出一張自我的政治地圖,體現從身體開始到與大地之間的連結關係。
 
高俊宏這幾年的藝術實踐過程,從東亞藝術行動者的書寫與出版、失能空間的影像計劃、北台灣衛星城鎮地帶的《博愛》一作拍攝、關於近代台灣山林的《橫斷記》的出版,以及進行中的新作《大豹》計劃──漫漫長路,踏查那些埋沒在台北近郊廣達數千公頃森林裡的帝國侵略史……大致上是一種自畫地圖的過程。
 
高俊宏說:「很多時候我都是走在『棄路』上,具體的或是抽象的。」
 
大多作品都是從遭到遺忘的生活空間,從某些歷史的空洞領域裡,慢慢摸索出來的,這讓藝術創作更像是在補一張破網。也確實,這幾年來各種層次的空間踏查與相關的創作,不無劇烈地改變了高俊宏的創作概念,甚至是對於台灣島嶼主體性的政治觀念。這些空間裡的生產,也似乎逐漸翻顯出一個「創造」意味濃厚的肉身政治版圖。在我們受困於諸多層次的殖民問題時,透過藝術行動開創出的空間書寫,是不是從時間性的困局裡脫離出來的一個方法?因此,此次展覽,除了作品的展呈以外,特別想從空間性的藝術生產,進行探討與回思。
 
關於藝術家
 
高俊宏,1973年生於台灣,1998年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獲學士學位;2017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所博士班,獲博士學位。創作媒介主要透過錄影、計畫型身體行動、書寫為介面,主要關注議題:身體、社會性、歷史域、資本與生命、東亞諸眾,現生活及工作於台北。個展包括:「劉海蟾」(關渡美術館,台北,2018) ( 即將展出 )、「棄路:一位創作者的地理政治之用」(A+ Contemporary 亞洲當代藝術空間項目,台北,2017)、「東京延長戰」(素人之亂,東京,2015)、「爸爸教我如何做人」(竹圍工作室,台北,2010)、「通行證─朋友的平台」(台新文化藝術基金會,台北,2008)、「在留茂安,等待德意志」 (Taipei MOMA Gallery,台北,2005)、「家計畫,一個太遠的緬懷」(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2006)等。群展包括:「疆域—地緣的拓撲」(OCAT研究中心,北京,2018;OCAT上海館,上海,2017)、「2016 台北雙年展—當下檔案・未來系譜:雙年展新語」(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2016)、「天下無事—曼徹斯特亞洲三年展」(科學與工業博物館,曼徹斯特,2015)、「以身作則:身體與行為藝術」(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2015)、「鬼魂的迴返—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鳳甲美術館,台北,2014)、「第十二屆台新藝術獎大展」(北師美術館,台北,2014)、「未來事件交易所」(台北當代藝術中心,台北,2012)、「2010台灣當代藝術論壇雙年展」(台北當代藝術中心,台北,2010)、「空場─當代藝術與當代哲學的對話」(台灣美術館,台中,2006)、「新台灣人─數位影像的證言」(關渡美術館,台北,2005)、「搞關係!台灣中國當代行為藝術」(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