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70年的發展和數代版畫家們的共同努力,現代水印木刻已成為中國版畫的標識性代表,不僅體現在水印木刻的工具、媒材的獨特性,更體現在其背後所蘊藏的文化基因與深厚底蘊。在國際版畫界中展現中國版畫的藝術形象,傳播中國的文化價值觀,水印木刻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技術不斷進步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下,當下全球版畫語境中,中國能貢獻什麼樣的版畫藝術?提供什麼樣的視覺文化形象?表達什麼樣的哲學觀念?不僅取決於中國版畫悠久歷史賦予我們的文化自信心,還必須在今天水印木刻藝術創作和研究上提供令人信服的藝術作品和理論研究成果。水印版畫的寬容度和語言的可能性是其他版種無法比擬的。如果我們能從哲學的層面去理解水印木刻,水印木刻便能夠從一個形而下的具體版畫版種,真正上升到中國文化的一種表達,因為中國思想本身就具有無比寬容性和無限可能性。
水印版畫藝術發展離不開優秀的創作者和研究者,目前國內還有許多專業藝術院校版畫系沒有開設水印版畫課程,其主要原因是師資缺乏。這些年我一直致力於水印木刻的推廣與傳播工作,我把它當做自己教學和創作之外最重要的工作。我知道這是一項漫長而又艱辛的工作,水印木刻創作以及人才培養需要大量的時間投入且進程緩慢,很難快速取得實質性成果,需要漫長的等待。2019年始,我計畫每年歲末創作一件以瑞雪為題材的水印木刻作品進行義賣,所得款項用於中國水印木刻青年計畫的展覽和出版,希望以己綿薄之力鼓勵年輕藝術家投身水印木刻藝術創作與研究,從而推動中國水印版畫藝術事業的發展。
2021年度的中國水印木刻青年計畫年度展將聚焦國內的水印木刻藝術相關的高校青年教師群體,他們既是水印木刻的學院派,是學院版畫的承上啟下的傳承者,也將是未來水印木刻的學院派中堅力量。他們就像是薪火相傳的接力手,也像是星火燎原的星星之火。青年便是未來,尤其是當這些青年擔負教學職責的時候,他們所指向的就是未來的未來。水印木刻藝術的發展和推動離不開這些年輕人的努力,也離不開學院傳統的傳承,我們有必要聚焦於此。
感謝李宜霖先生以及亞洲藝術中心對中國水印木刻青年計畫的無私支持,感謝所有為該計畫付出努力的各界人士!
——陳琦
作為中國水印青年計畫第一回展,也是2021年度展主題「第四代:圖像與媒介」形成一個跨越兩年時光的呼應,中國水印青年計畫2021年度展同樣是立足於水印木刻藝術生態的當下,實則卻指向未來和希望。本次展覽參展藝術家身份具有雙重屬性,他們既是當代水印木刻藝術實踐的活躍者,也是水印木刻教學在傳承過程中的教育者,這種雙重身份彙集于一體形成了他們鮮明的學院派特徵,並且他們必然置身于學院傳統和文脈的譜系之中。中國水印青年計畫中的「青年」實際上不再單純以年齡為界限來描述和限定青年,同時從藝術家創作角度出發關注其轉折和創造力,從他們工作的屬性關注其對於學院派未來發展的前瞻性。正是如此,2021年度展作為中國水印青年計畫第一次呈現的展覽聚焦在了藝術學院青年教師這一群體。
文化藝術界的代際劃分不是新鮮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湧現出詩歌界的第三代詩人,電影界的第五代導演,九十年代初湧現出繪畫領域的新生代藝術家與電影導演第六代,代際劃分往往適用于文化研究領域,便於對於一代人經驗和體驗的總結梳理,從其特殊性中尋找普遍性,再從普遍性中發現每個個案的特殊性,這樣才能構成研究的生動和完整性,所謂普遍性是時代與歷史的結果,而特殊性則是在時代與歷史中每個人在無法擺脫的共性之外,所保留的極具個人鮮明特色的思考和創造力。水印版畫教學在建國後經歷了四代人的傳承,到今天形成了以70後與80後生人為群體的第四代人。與之前幾代不同的時代背景,今天繁榮昌盛的中國經濟與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為今天的第四代當代水印木刻藝術家發展提供了能量充足的社會現場,與此同時國家文化政策宣導的傳統活化與藝術科技交融為第四代帶來了挑戰和機遇,本次展覽提出第四代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呈現第四代本身,而是將其置身於歷史和文脈發展的線索中,我們呈現第四代同時更重要的是追溯第四代之前當代水印木刻教育發展史,展望未來水印教育和創作的可能性。
第四代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圖像與媒介無處不在的時代,「圖像與媒介」構成了這一代藝術家數位化生活的真實寫照。圍繞版畫的複數和印痕展開,印痕指向水印木刻的物質性和歷史傳統,複數指向當代社會的資料和媒體。從「第四代」到「圖像與媒介」實際上構建的正是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間的關係,我們最終希望通過中國水印青年計畫這一平臺呈現出今天關於水印木刻諸種話題,通過本次展覽引發從「第四代」出發的更多討論,展覽的意義不止於展示,而是在於製造了對話和爭論的機遇,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一點點厘清學術問題,形成某種共識,建立起中國水印木刻藝術的學術共同體,總的來講,第四代,生逢其時!
——「第四代:生逢其时」(节选),段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