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陳琦 · 巨川

8 April - 4 June 2023 北京
亞洲藝術中心(北京)榮幸地宣佈將於2023年4月8日至6月4至舉辦“2023 陳琦 · 巨川”。“陳琦是我國水印木刻的傑出代表,是著述迭出的學者型畫家,其代表作既標高了水印木刻的水準,也刷新了水印木刻的面貌。他的藝術創作是感性體驗與理性思辨,物性精研與精神營構,先鋒意識與深度追求的綜合體現。近年,陳琦從學科建設及發展的高度對水印木刻高層次人才培養計畫的制定與實施,為中國水印木刻的復興與可持續發展奠定了隊伍基礎。”[1]
 
從2013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時間簡譜——陳琦藝術展”到2019年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國家館主題展“Re-睿”,以及2022年湖北美術館“@武漢2022 · 無去來處:陳琦”,他將水印木刻藝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向世人呈現多樣的藝術面貌及充沛的創造力。2023年陳琦啟用新字“巨川”,以此開啟步入耳順之年後,更加自由、豁達的藝術創作之路。
 
陳琦的藝術創作是將感性體驗與邏輯思辨完美的統一,“感性體驗使其水印木刻尤其是風景題材的作品詩性化,使那些被理性熔鑄的圖像保持著感性的鮮活與靈動;理性思辨使其版畫結構的秩序經營與個性釋放和理念表達得以實現。”[2]與許多藝術家不同,陳琦把水印木刻繁複的語言和技術,以及抽象觀念活化於具體的創作過程中。不斷強化、精進水印木刻本體語言,形成當代水印版畫獨有的技術與審美範式。進入全球化數字時代,對傳統版畫技藝與當代科技的融合與實踐有著深刻的領悟與認知。“面對數位化時代和版畫生態環境的變化,陳琦提出要對版畫的本體進行重新思考,重新審視印痕和複數這兩個基本概念,並力圖在此基礎上尋求突破與超越。”[3]數碼、鐳射雕刻等科技的運用,使得陳琦逐步擺脫對傳統文化符號的借用,進入抽象的更深層次的理性思考與更自主的創造境地,從而建構起一種新的視覺文化序列,藝術語言逐步跳脫出水印木刻的框架,走向更多元的藝術表達,包括水墨、裝置、數字藝術等。陳琦的藝術表現媒介,具有一種超越物性本身的存在。
 
對時間和生命意義的思考是陳琦藝術創作的主軸,進而延綿出一個理性細微而又感性浪漫的視覺體系。在陳琦的藝術創作中“水”系列持續創作二十餘載,佔有重要的位置。本次展覽展出的作品《萬物》、《如是觀》、《般若》、《圓融》給觀者以極大的震撼。不同於中國傳統繪畫所繪製的自然山水,陳琦將西方的圖像概念引入畫面,具有圖像寫實般的水波紋宏大、寥廓。通過印版的解構、並置、重疊、交錯產生畫面。水的多重形態、自然的空間和情境、光影的視覺場域,實現了多個時空的疊印與共鳴。隱顯、虛實構成了一個道法自然的、真與幻的詩意境界。在酣暢淋漓的墨線色塊的交疊中,體味水之道,道生萬物。
 
“蟲洞”是陳琦藝術創作中具有代表性的符號,源自於陳琦一次古籍翻閱,被書蟲啃蝕過的紙張蜿蜒幽深,細密如絲的繁複線條、孔洞,大小不一,啟發了陳琦對蟲洞無限的想像,多個空間維度在書蟲的穿越間連接起來,通過時間隧道,形成宇宙的意義,《時間簡譜》系列由此而生。細密如絹絲般精美的線條與大小不一、彎曲幽閉的蟲眼形成強烈的時空錯構比對,啟發了陳琦對書蟲無限的想像空間。本次展覽呈現陳琦《時間簡譜》系列作品包括《自然史》、《觀象》、《合璧》、《巨川》,運用的載體涵蓋以書籍、玉璧、手工紙、雕塑等。在這一系列作品中,藝術家將“時間”這一永恆、抽象,無法描述的存在,轉化為可觸摸之物,可觀賞之物、可思維之物。
 
陳琦對水墨語言的探索呈現出精湛的審美格調和精神境界。在作品《夏花》、《秋葉》中尤為注重在畫面上營造整體的、宏闊的景象,同時又將筆、墨發揮得恣意隨性,水墨肌理與浮水印木刻完美融合,呈現氤氳化醇的氣息。在一枯一榮,一念一界之間彰顯萬般的美好與生命的輪回。
 
注釋:
[1] [2] 齊鳳閣 《陳琦的藝術創作與理論思考》,2022年5月。
[3] 殷雙喜《觀物致知——陳琦水印木刻研究》,202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