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藝術中心榮幸地宣布將於2025年10月25日舉辦“我們都是跋涉已久的碎片——中國水印木刻青年計劃 · 2025年度展”。本次展覽由張旭敏擔任策展人,展出曹宇、崔鸝、董敏潔、祁子怡、陸晨、王啟凡、王一枝、許晨韜、鮮甦、閆昕果、周佳慶十一位藝術家共計四十余件水印木刻作品。
我為什麽要發起 “中國水印木刻青年計劃 ”
陳琦
中國是版畫的發明國,傳統版畫藝術有絢爛璀璨的歷史。在世界版畫圖譜上,形成了以銅版、石版、油印木刻為主的西方版畫語言樣式和以中國木版水印為代表的東方版畫語言樣式兩大板塊。從某種角度上說,水印木刻絕非是單純的技術版種,而是中國藝術精神的外化。水印木刻對在國際版畫界中展現中國版畫的藝術形象、傳播中國的文化價值觀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些年我一直致力於水印木刻的推廣與傳播工作,我把它當作自己教學和創作之外最重要的工作。我知道這是一項漫長而又艱辛的工作,水印木刻創作及人才培養需要大量的時間投入且進程緩慢,很難快速取得實質性成果。
2019年始,我每年歲末創作一件以“瑞雪迎新”為題材的水印木刻作品進行義賣,所得款項用於“中國水印木刻青年計劃” 的展覽和出版,希望以自己綿薄之力鼓勵年輕藝術家投身於水印木刻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從而推動中國水印版畫藝術事業的發展。
2021年6月,首屆中國水印木刻青年計劃年度展開展,段少鋒作為首屆策展人,以“第四代·圖像與媒介”為題,將目光聚焦於藝術學院青年教師這一群體,提出並討論“第四代水印木刻藝術家”,將他們置身於歷史和文脈發展的線索中,在呈現第四代的同時,追溯了第四代之前的當代水印木刻教育發展史,展望未來水印教育和創作的可能性。
2022年9月,第二屆中國水印木刻青年計劃年度展由馮石擔任策展人,以“彌散的邊界”(視覺繁衍 - 肉身經驗)為嶄新的學術方向,將千年水印放置於當代史、全球史乃至個人史的龐大語系中,以期重新發起對作為獨屬於東方的“痕”的藝術的水印木刻之於“印刷技術 - 媒介藝術 - 精神繁衍”的再討論。
2023年10月,第三屆中國水印木刻青年計劃年度展策展人王正一,將目光重新聚焦於水印木刻的藝術本體,以“流動的本源”為主題探討水印木刻本體演進問題,進一步討論從“本體自覺”通向“文化自覺”的路徑。
2024年10月,第四屆中國水印木刻青年計劃年度展策展人張新英以“生長的理性”為核心詞匯,圍繞當代水印木刻藝術語境與生態這個本體內容,從水印木刻生態、歷史、基礎理論與批評多個層面展開學科式的討論。
本屆中國水印木刻青年計劃年度展由張旭敏擔任策展人,聚焦水印版畫的時代覺醒主題,圍繞“我們都是跋涉已久的碎片”的精神意象,呈現水印木刻在科技倫理語境下對於記憶與存在的詩性表征及其所折射的哲學思辨。
目前,已有五十位青年藝術家受邀參加了該學術項目,展出三百二十余件作品。2024年5月和2025年6月《中國水印木刻青年計劃特展》分別受邀在上海虹橋當代藝術中心、宜春美術館展出,意味著該項目計劃逐漸得到學界的認可和社會各方面的支持。
感謝支持“中國水印木刻青年計劃”的藝術家朋友和藝術機構,感謝中央美術學院教育發展基金會、亞洲藝術中心的鼎力支持。讓我們共同為中國水印木刻藝術繁榮貢獻自己力量。
前言
張旭敏
瑞典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Tomas Tranströmer)的詩歌《禮贊》以“跋涉已久的碎片”隱喻人類在時空中的漂泊與凝聚——在漫長的旅程中,我們既是歷史的塵埃,也是未來的星火。就宇宙存在而言,人類既是自然的叛逆者,又是其永恒的囚徒;人類的生命如同碎片般散落於不同的維度——物質的、精神的、虛擬的——又在藝術的聖歌中熠熠不朽。
展覽主題“跋涉已久的碎片”所蘊含的精神指向具有多重性:一方面,文明的現代化進程不斷切割自然與自我的物理空間,鋼筋水泥的工業叢林讓人類越來越迷失在現代化系統的景觀迷宮之中,征服的野心與自然的反噬成為後現代世界無法逃避的終極抵牾,真善美的希冀卻如“沈石”般靜待救贖;另一方面,盡管數字革命的烈焰似乎照亮了人類文明的前路,技術狂潮的“火舌”也為社會肌理燙下了二進製的灼痕,侵蝕著人們的日常情緒與體悟,本該鮮活的生命記憶被量化為符號碎片與虛擬代碼,沈默呼應著沒有應答的孤獨。
誠然,水印木刻的創作本身即是一場“跋涉”——木板的紋理承載時間的痕跡,雕刻的深度投射抵抗與塑造,水墨的滲透則隱喻了生命力的暈染和凝集。水印版畫的復數性、水印痕跡的轉瞬性與木刀刻痕的偶發性,恰如詩歌所描寫的“教堂警鐘上的銘文/跨過聖人的警句/以及千百年古老的種子”,雖承載著人類深厚的記憶,終究無法回避時間悄無聲息的磨蝕。藝術家以刀代筆,在木與紙的交界處交疊文明的印記,既是對傳統的回溯,也是對未來的預言。
當隨處可見的數字界面模糊了真實與虛幻的邊界,人們不得不面臨個體身份流動、集體記憶缺失、主體性異化、註意力懸置等具身困境,愈發呈現出一種流動的、不穩定的、碎片化的後人類圖景。當人類文明在物理與虛擬的空間中跋涉已久之後,碎片既作為存在的痕跡,作為聯結的隱喻,能否也作為一種重生的可能?應對危機,水印精神確是一種化零為整的智慧,一種大道至簡的決心,在負重內斂、詩性恣意的跋涉中觀照東方哲思的永恒生命力。由是,水印版畫的每一塊木板與每一道印痕,既是物理的鐫刻,更是精神的銘寫。當洞悉後現代生活碎片化的散裂本質之時,水印木刻在此超越了傳統技藝的視覺範疇,直指思辨人類存在的哲學命題,並希冀通過藝術行為的積極力量達成非同一性的覺知和解。
從最初宗教圖像的復製,到世俗文獻的傳播、文人雅趣的交融,一直到近現代,不斷探索版畫本體語言的純粹性。水印木刻作為東方精神的一種藝術性外化表征,它的體系始終保持著一種開放的姿態,從而與每個歷史階段的社會文化生產達成同頻共振。本次展覽以當代青年藝術家的水印版畫為視覺媒介,將“沈石”“火舌”“愛的挽歌”等喻象鏈接成一種進階關系依序展開,意圖摹寫一首表征當下人類生存境遇的心靈之詩,借由水印獨有的藝術儀式進一步追問:在征服自然、沈溺科技、探尋未知的文明演進中,人類又該如何以碎片之姿,鑄就永恒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