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與不解:人性逆襲另類詭辯──李真個展

2025年10月18日 - 2026年2月8日 台北
亞洲藝術中心榮幸宣布,將於2025年10月18日至2026年2月8日舉辦藝術家李真的個展「迷思與不解:人性逆襲另類詭辯」,本次展覽涵蓋其2012年至2017年間持續發展且眾多尚未發表的「凡夫系列」,以及創作於2025年的新作「天文系列」。展題「迷思與不解」遂由這兩個創作系列並陳而來:前者爬梳李真個人創作脈絡上重要的節點,及2023年「大氣神遊之現相篇」之後重新探問前期「凡夫」的本質,後者則以不可釋讀的符號觸動書寫和繪畫的模糊邊界,兩者展出於亞洲藝術中心(台北)的A展廳及C展廳,交錯成一場傳統美學與社會性的當代思辯。

「凡夫系列」在李真的藝術中佔有關鍵位置,其概念甚可追溯至1999年首次個展的作品《蝴蝶王國》,該作誇張的身形與多變的手勢,在極具力度的表象下隱含社會的批判與諭示,成為李真藝術的基礎。相較於持續發展的「大氣神遊系列」那既重又輕的墨黑雕塑,是「尋找精神空間」的逍遙途徑,而「凡夫」則是以龜裂的泥土和童稚的軀體,構成沉重而深刻的人性寓言。透過火燒、搥打與修補,經歷時間的養成,使泥土的裂痕成為存有的印記,他認為「土」有種難以言喻的力量,它沉默無聲且長存,並無差別地滋養萬物;在其雕塑過程中泥土更是不可或缺,李真說:「以往在雕塑的過程中使用泥土,我總覺得它還沒有結束,找不到一個『活著』的理由,直到『凡夫』系列……。」他令泥土賦予藝術新的生命力,用以講述生命本身即是一場孤獨的旅行。這個系列揭示執著、冷漠、語言暴力與錯位的親密關係,迫使觀者直視人性的重量,展覽特別呈現多件2012年未曾公開的作品,與近期「現相篇」那「優雅中的矛盾」的關聯、呼應,顯示「凡夫」在李真創作脈絡中始終具有深層的意義。

另一方面,全新的「天文系列」則開啟了另類的思考路徑,李真將草書筆勢抽離語意,生成「似字非字」的抽象圖像,形同完全不可解的「天書」;這些作品保留書寫的流動感,有如某種術文、靈咒,拒絕既有的語言秩序,使文字失去原本的功能,轉化為純粹的符號與造型,李真的歧異亂法無非是自創一格,令觀者陷入混沌不清的閱讀情境中。李真認為,早期的中文字在脫離象形文字時,就已帶有抽象的因子,從刻、寫、筆、墨、詩詞到百家法帖,千年來書法已從單純的功能昇華為精神美學之極致,然而他不就:「但如果我不從書法呢?那一切或就回歸東方文符原初的抽象藝術,僅就感受筆徑行氣間的自由,以及意識中情緒的快樂!」此時對藝術家而言,文辭語意已然不再重要,畫中「不是字、不識字,亦不釋字」,文字的形式異化,成為現象,讓一切更加虛妄不明,如同某種訊號或符碼,將觀者置於無法釋讀的錯亂狀態。在資訊氾濫而口述與AI書寫已然日常的時代,「天文系列」隱喻同文語言、思維失效及符號反叛的張力,藉以展開一場觀看或閱讀的另類辯證。

「迷思與不解:人性逆襲另類詭辯」意欲指向的,是李真如何透過藝術回應生命心性的重量與符號形式的詰問。「凡夫系列」在多年後重現,使那些以泥土塑造的寓言在今日再與觀者對話,承現我們欲望與矛盾始終未曾遠離;「天文系列」則開啟對語言、符號的重新探索,將書寫引向繪畫的抽象狀態,迫使觀者回到最原初的視覺感受,及隱藏於集體形式中的荒謬。展覽將兩個系列並置,既是對過往的回望,也是新方向的深探,李真藉此使過去與當下、可解與不可解,藉此影射人性價值與理想的利用,交織成一次充滿天人交戰似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