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藝術中心自 2002 年首次舉辦李錫奇個展以來,持續與藝術家保持密切合作,並於 2016 年及 2019 年參與臺灣現代藝術聯展,李錫奇始終是這輩藝術家群體中的一位靈魂人物,是創意豐富而多元的藝術家,也是活躍的亞洲現代藝術推動者。我們自 2024 年正式代理李錫奇後,於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展出多件經典作品,廣獲關注。而此次「漆的軌跡」為簽約代理後推出的首檔個展,聚焦藝術家最為人熟知且具代表性的漆畫創作,包括〈後本位〉、〈本位.新發〉、〈風起.水湧〉、〈漢采.本位〉等系列中的經典之作,展現他以漆材質開創抽象美學的獨特語彙。同場並展出「本位系列」版畫十件兩組,靈感源自 1969 年人類首次登月,以及古往今來文人對月亮的浪漫想像,回溯李錫奇自版畫實驗至漆畫實踐的創作脈絡,體現其跨越媒材、融合東方哲思與現代精神的藝術延續。
二戰結束後,地緣政治使臺灣成為冷戰時期東亞的關鍵前哨,也是自由陣營邊緣的文化據點。藝術在此情勢下,逐漸成為建構本土認同與文化主體的重要語言,也使臺灣現代藝術的發展過程充滿了矛盾與辯證。當抽象藝術席捲全球之際,亞洲各地藝術家紛紛以各自的文化背景回應這股浪潮。臺灣於五○年代末出現的「五月畫會」與「東方畫會」正是這股能量的產物。作為東方畫會的核心成員,李錫奇在戰後藝壇嶄露頭角,他不僅挑戰傳統審美的框架,更嘗試在前衛語彙中融入東方古典精神,開拓出屬於自己的現代語言。
1949 年爆發的古寧頭戰役,讓生於當地的李錫奇自幼便籠罩在戰火陰影之中;他的求學歲月,也在兩岸對峙與砲聲轟鳴的背景下度過。政治動盪之際,李錫奇的祖母與大姊不幸在金門遭逃兵槍殺,家園亦被戰火摧毀。1958 年的八二三砲戰再度使金門陷入烽煙,彼時剛自台北師範學校藝術科畢業、滯留臺灣的李錫奇雖得以避開戰亂,然而故鄉屢經砲火的無情洗禮,仍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並時常化為其創作中潛在的情感與意象。
李錫奇的創作兼具東方傳統與西方現代思潮、橫跨多重媒材,從版畫、水墨、抽象書法到複合媒材與裝置藝術。他的現代繪畫藝術有兩個重要的出發點:一是來自民間和傳統民族因素的潛在影響;一是來自西方的現代藝術的直接吸引。由金門的鄉土出發而交錯在中國歷史滄桑中的文化領悟,構成了李錫奇畢生繪畫的宏大背景。而在台灣開放的藝術氛圍中成長的歷程又提供給了李錫奇對現代藝術多元選擇的可能。綜觀體驗這般背景與藝術人文資源,李錫奇有別台灣本島的美學概念,讓其藝術創作發揮出一陣獨特出眾的氣息。
本次展出的作品自1960年代早期版畫至2014年的成熟之作,完整呈現藝術家不同時期的實驗與思想軌跡。透過他對形式與文化的持續探索,可見李錫奇如何在前衛與傳統之間開鑿出共存的道路,奠定臺灣戰後現代藝術的基礎,並使東方精神在當代藝術語境中延續與深化。自 1990 年代起,他以漆為主要媒材創作,作品中融入傳統文化中的匾額、門聯符號,發展出七巧板式的構成,以錯置、重組的方式拆解抽象符號,重新賦予其多變性與想像力。這些漆畫透過富於民俗色調的材料與形式,營造出對比與驚異的視覺語彙,成為李錫奇個人創作的重要記號。此系列亦可視為他 1970 年代書法畫精神的延伸與風格的轉化,體現其持續探索與創新的藝術生命力。
李錫奇 (1938-2019)
1938年出生於金門古寧頭北山村,1955年保送入台北師範學校藝術科,並於1957年在該校舉辦個展,展現出他的藝術潛力。1958年,他與楊英風、陳庭詩、秦松、江漢東和施驊等藝術家共同組成了「現代版畫會」,後來又加入「東方畫會」,並成為該會中後期的重要成員之一。在他的藝術生涯中,李錫奇積極參與「台灣現代藝術運動」,創作不斷,獲獎無數。
1960年代中期,李錫奇與詩人及藝術家朋友們共同發起了第一、第二屆現代藝術季,激發了許多年輕人的熱情,為藝文界注入了蓬勃的生氣。這段時間正是台灣文藝的黃金時代。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期間,除了創作,他還創辦或主持多家畫廊,策劃了許多重要展覽,其中不乏邀請海外現代藝術家如洪救國來台展出,對於台灣現代藝術的發展具有重大的貢獻。
李錫奇的藝術生涯與其誕生於波瀾壯闊的歷史背景密不可分,他的創作核心在於推動台灣藝術的現代化;更重要的是其作品類型多元,深刻探討國族和在地文化,展現出奔放的想像力。李錫奇於2019年在台北逝世,留下了深遠的藝術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