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偉邦 KOON Wai Bong 香港,臺灣, 1974
(每屏 46 x 46 公分)
石門洞,乃因海蝕所成之拱門也。其矗立於台灣之北海岸濱海公路崁仔腳臺二省道之上,係台灣新北石門之地標。據說日治時期,日人觀此山石之奇異,驚嘆不絕,故冠此地方為「石門庄」,乃今之鄉里之名稱也,沿用至今。
百萬年前,大屯火山群噴發,火山碎屑遂與熔岩混沌堆積,經豪雨沖刷,於海岸堆成岩層,終成小丘。及後,因地層擠壓,遂見豎紋「節理」,再隨東北季風與夏季颱風之襲擊,巨浪長年擊打,岩層侵蝕,遂山崩石裂,久之則成今日之海蝕洞。然石門洞之高,今已超於海平面十公尺之上;此乃近年地殼變動所致也。細觀岩層,其紋理清晰可見,其結構層層而疊,砂粒、礫石與火山碎屑雜然揉合,大小不一,足見岩層在堆積之際,山崩地裂,土石流流動甚疾,故細砂與大小石塊未及一一沉澱,岩層傾刻已至山腳岸邊,形成今日之地質面貌也。
癸卯正月,余定居於台北;越兩月,與友人遨遊北海岸,自淡水先至清水灣、後厝、老梅、石門,觀後厝漁港、芝蘭公園、綠石槽、石門洞、石門拱橋,再到野柳,賞其地質公園之奇岩怪石,諸如女王頭、俏皮公主、燭台石、情人石等,始見台灣地質之獨到處。此行甚歡,故歸後寫此冊,並識。
石門洞,乃因海蝕所成之拱門也。其矗立於台灣之北海岸濱海公路崁仔腳臺二省道之上,係台灣新北石門之地標。據說日治時期,日人觀此山石之奇異,驚嘆不絕,故冠此地方為「石門庄」,乃今之鄉里之名稱也,沿用至今。
百萬年前,大屯火山群噴發,火山碎屑遂與熔岩混沌堆積,經豪雨沖刷,於海岸堆成岩層,終成小丘。及後,因地層擠壓,遂見豎紋「節理」,再隨東北季風與夏季颱風之襲擊,巨浪長年擊打,岩層侵蝕,遂山崩石裂,久之則成今日之海蝕洞。然石門洞之高,今已超於海平面十公尺之上;此乃近年地殼變動所致也。細觀岩層,其紋理清晰可見,其結構層層而疊,砂粒、礫石與火山碎屑雜然揉合,大小不一,足見岩層在堆積之際,山崩地裂,土石流流動甚疾,故細砂與大小石塊未及一一沉澱,岩層傾刻已至山腳岸邊,形成今日之地質面貌也。
癸卯正月,余定居於台北;越兩月,與友人遨遊北海岸,自淡水先至清水灣、後厝、老梅、石門,觀後厝漁港、芝蘭公園、綠石槽、石門洞、石門拱橋,再到野柳,賞其地質公園之奇岩怪石,諸如女王頭、俏皮公主、燭台石、情人石等,始見台灣地質之獨到處。此行甚歡,故歸後寫此冊,並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