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藝術中心(台北)將於 2025 年 2 月 15 日至 4 月 6 日舉辦張騰遠首次在亞洲藝術中心的個展「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展名源自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同名經典著作,該書探討了日常生活中無意識的「失誤行為」,張騰遠以此為靈感,將長期創作的「鸚鵡人」角色融入其中,共展出二十八件繪畫、雕塑和動畫裝置等作品,考察當代社會中集體意識的形成,以及人類在虛擬與現實間的游移狀態。
以繪畫作品《神秘事件的開始》揭開序幕,描繪了不明原因引發的集體漂浮現象,這樣的超現實的場景,實為當代人精神困境的隱喻。我們的意識不斷被社群媒體與網路世界重塑,彷彿陷入一場難以清醒的「夢中夢」,當代人以為自己能在虛擬與現實間自由切換,但或許只是在多重夢境中遊蕩,並甘之如飴。在本次展覽中,張騰遠也借鑒電影《星戰毀滅者》(Mars Attacks!),如兩件一組的繪畫作品《Earth Attacks! 鸚鵡川普》和《Earth Attacks! 鸚鵡賀錦麗》便延伸於此,鸚鵡人化身為當代政治人物的形象,呈現出文化符號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人們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透過幽默與諷刺的語言,張騰遠挑戰觀眾對權力與集體意識的認知,並剖析流行文化如何影響人類的世界觀。在這個層面上,我們似乎都成為了這場大型文化催眠實驗的參與者,每個人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並傳遞著這些共同的想像與信念。
在獨立展間的動畫裝置作品《夢境驗光》,反映了當代人身處現實與虛擬的多重層次間漂浮不定的迷離狀態。在現實中,我們的軀體雖能自由移動,卻始終受制於理性;在夢中,儘管肉身被困於床榻之間,想像卻能翱翔天際,無所不能。張騰遠將漂浮的狀態視為對當代生活的深刻反思,進而邀請觀眾思考,當漂浮成為常態,這樣的變化如何影響我們對現實的認知。我們該思考的或許不是「如何著地」,而是「為何選擇飄浮」或是「如何繼續飄浮」。作品像漸進式的鏡片般,不急於給出答案,創造一個開放的思考平台。也許你正置身第三層夢境中,如同戴上最後一片驗光鏡片,得以看見前所未見的景象。在這裡,每一片鏡片都提供了觀看世界的嶄新視角,每一次的聚焦與失焦都是探索的過程,或許在清晰與模糊之間的擺盪,正是理解這個世界最美妙的方式。
「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不僅幽默地揭示了文化符號對人類行為的潛移默化影響,亦深入觀察當代社會中的集體行為與心理狀態,張騰遠的作品將觀眾引入一個奇想的世界,反思當前的文化現象,並重新思考人類面對現實與虛擬邊界模糊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