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展覽由馬樹青、沈克龍、姜吉安、杭春暉四位藝術家連袂展出,展覽力圖呈現東西方對於「物性」之於繪畫語境中的個案研究,探討「物」作為繪畫(藝術)的審美屬性以及作為其對藝術本質理解的思索。「物」的問題在海德格爾的思想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海德格爾認為世間有三種物:純然之物(自然物)、器具(根據人的使用和需要製造出來的東西)和作品(藝術品)。物性即物的本質。而在古老的東方哲學家莊子的理解中, 是指物的自性, 即——物是其所是、自然而然地存在的本性。作為「物」的藝術因其自持的審美屬性自成一體往往被我們忽視或隱藏……物質通過某種形式結構將其涵蓋進去,使得人們對日常事物物性通過某種形式,來重新感受它。在現代藝術語境下通過視覺、哲學等方面對「物」的存在進行思考,而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道”與西方哲學中的“世界”是互通的。
藝術家馬樹青認為藝術品首先是物,物是具體的。物所傳達的資訊是感性的,它存在於視覺、聽覺和觸覺當中,與色彩、聲響、粗糙、堅硬的感覺之中。在不斷塗改的繪畫過程中,畫者使其成為了獨一無二的藝術之「物」。馬樹青嘗試將自己的作品回到原點,成為具體可觸摸的物,讓作品離得更近,讓意義遠離。
「大漆」是自身帶有文化屬性和歷史內涵的材料,它充滿厚重感和力量感。藝術家沈克龍順隨大漆物性的衍化,潛附文心和神思,毎每創作作品的過程都是一次神奇的體驗,又像在經歷一次次的精神朝聖。沈克龍嘗試將漆藝傳統及大漆特有的物性,所蘊含的文化精神,轉化為當代藝術形態。
「以物觀物、以物成物、應物遊心」是藝術家姜吉安對於如何看待藝術、觀看繪畫最樸素的哲學觀念。從傳統繪畫的組成結構來說,剝離繪畫圖像之後,剩餘的即是「物」。這種「物」和「現成品」性質,就成為今天繪畫的本性。繪畫作為物的存在,強調觸感,並成為物。繪畫不再是外在於事物的二元表達工具,而是物自性的宮商角征羽,是主客一體、忘我之悅。
對於藝術家杭春暉來說,如何用東方的思維方式來重新審視物質性與形式的關係。筆墨、宣紙、淺浮雕,傳統材料重新討論物質性在形式結構中如何產生出一個新的一個模糊的邊界。換言之,用中國畫的工藝方式來討論現代主義末期形式與物質的隱含關係。物既是物,如光影本身的存在,同時這種存在又脫離了平時對物的理解。當感知到物存在一刻恰恰是在視的錯覺中,隱含在視覺形式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