臻 · 度—張國龍2013

21 September - 20 November 2013 北京
當畢卡索將樂譜、報紙碎片拼貼到畫面中,把混合在一起的沙子、木屑及顏料繪於畫布上從而創造另一番藝術視覺效果時,綜合材料繪畫的大門已向我們打開,這讓人們的關注點從繪畫的觀念、意義擴大至材料的物質性與材料所傳遞的情感,材料的使用成為藝術家抒發情感的管道,一方面構成了畫面整體,有極大的多解性,另一方面拓展了藝術邊界,豐富了藝術語言,使二維的平面繪畫在起伏變化之中具有立體感與視觸感。在張國龍的作品題目中常常出現「度」,比如:角度、向度、維度等,在美學家、哲學家李澤厚先生認為,「度」是哲學的「邏輯起點」,從中庸的角度來講,“度”則是一種動平衡的狀態,陰陽的對立統一就是度,就是自然。2013年,張國龍于亞洲藝術中心舉辦個展“「臻‧度」張國龍2013”,呈現近年全新綜合材料繪畫創作,「臻‧度」,是張國龍對藝術創作探索的過程,更是走向完美狀態的過程。
 
九十年代初張國龍來到德國,旅德期間他曾師從克勞斯‧尤根費申(Klaus Jurgen-Fischer),當時專注於鄉土寫實主義畫風的張國龍,被德國多樣的藝術形態所震撼,特別是新表現主義藝術在張國龍心中一直揮之不去,這一切激發他轉身於抽象藝術,回國後繼而轉向綜合材料繪畫以及實驗藝術的創作中,他的每一次風格轉變都意味著他對藝術創作有著更深一層的理解,也是藝術理念昇華的過程。在近三十年的創作生涯裡張國龍的作品一直圍繞著兩個主題線索進行創作:一個是關於生命的線索,表達對人與生命的思考;另一條線索是理性與感性的關係,尋求理性與感性的矛盾統一。張國龍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學者型的藝術家:既有技術上的傳承和研究,同時也希望有一種個性化的表達,兩者結合在一起正符合張國龍創作的面貌,正如藝評家劉驍純曾在一篇文章中的評價:「……在激情昂揚的熱抽象中嵌入冷抽象因素……在動盪不寧的畫面中,那些硬鑲上去的幾何形小塊,就像是通向另一個理性世界的視窗或牆洞。」
 
在張國龍看來藝術創作首先是一個社會行為或者是文化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講他關注東方文化與東方精神的呈現,立足本土,使用足夠個人化、民族化的材料:土,尤其是黃土,不僅是一種自然物質,還飽含著國人對它特有的情感,足可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徵與符號。同時也將極具東方意味的大漆、宣紙、碑帖拓片等運用到創作中。在藝術家的當代美學觀念下,這些成為其求索生命、宇宙、時空等普世性問題的藝術語言,以此與西方對話,這其中他所強調的不是視覺和載體本身,而是裡面的邏輯關係,更多的是東方文化語境。他所創作出的生命、黃土、黑白、方圓、陰陽、天地等一系列氣勢恢巨集的當代作品:激情奔放的材料揮灑、充滿生命力的冷暖色彩傾瀉而出,色料的結合如交響樂的高低音碰撞,沉重悲愴而充滿表現性;那放蕩不羈的刀筆、微妙複雜的肌理以及疾速噴灑的線條是藝術家生命激情的展現,而佈局的純粹和嚴謹也是其創作中的一把尺規,在極具厚重感與視覺張力的畫面裡嵌入穩定、剛性的三角、矩形等幾何形狀!
 
這位在中央美術學院教學多年的藝術家沉浸于材料語言的實驗與開拓中,發表多篇有關綜合材料繪畫創作的研究文章,他在嚴謹的材料研究與激情的藝術創作裡尋找平衡,對於材料捏拿有度,與他個人意識形態緊密聯繫。物質性材料的獨特質感與其隱含的某種獨特含義使作品表現更為豐富,細細咀嚼,回味無窮。視覺藝術心理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 1904 – 2007):「偉大的藝術作品是複雜的,但我們也讚美它們的樸素,這些作品組織了豐富的意義,在各種細節的基礎之上形成了一個意義和形式的結構整體。」除此之外,綜合材料繪畫創作中的實驗性與偶然性也吸引藝術家不斷探索在創作中的一切可能。
 
對於「臻‧度」張國龍更有自己的一番體悟:「藝術創作與人的生活狀態一樣,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當然若能做到‘能而不為,適當而為’那更好。有一種情緒、一種波動、一種震動,但是這個震動真是我們做了多大的聲音嗎?是用了很多的色彩嗎?還是無邊無際的狂放?真正的‘震動’是一種控制了的很微妙的視覺感受、心靈體驗和現場感應,你有多少積攢就能發出多少力。藝術創作如此,人亦是如此,用一句中國成語叫‘恰如其分’。」畫如其人,這位來自北方的藝術家與其作品風格一樣豪邁、大氣,從不同角度對生命、宇宙、時空等問題進行深沉而莊嚴的關照,足以使觀者感受其動人心魄的東方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