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藝術中心榮幸地宣佈將於2023年11月25日舉辦「褶裥山——杭春暉個展」。本次展覽是藝術家杭春暉繼2020年廣東美術館「本之末——杭春暉的藝術實踐」之後的首次個展。展覽呈現杭春暉最新系列作品「褶裥山」。在杭春暉的創作中水墨一直是他善用的媒材,其特有的屬性呈現出與西方繪畫材料不同的視覺面貌。杭春暉從早期工筆繪畫到材料實驗的探求,彼此看似隔閡,實則卻有著一條脈絡清晰的內在線索。其作品保留了水墨媒介特性,但不追求傳統水墨的審美趣味,而是立足當代語境;在堅持繪畫性的同時,注重圖式、繪畫語言的實踐;在觀念的表達、觀看方式、作品內部的視覺結構,突破既有的工筆繪畫的邊界。
相比過去幾年系列作品《珍珠》、《被形式遮蔽的資訊》、《無界》、《確定與不確定的再現》、《造型與時間》抽象與幾何化的創作方向,《褶裥山》系列作品一方面延續著杭春暉一直以來關於「繪畫與物」的探討;另一方面,則是從一個新的角度思考、審視中國傳統繪畫。在歷經近十年的西方極少主義的語言討論後,一次偶然的閱讀,讓杭春暉意識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在中國畫中,山水的線條結構與人物的衣褶處理,在語言上有著很接近的視角,這個發現促使他再次從幾何化立體結構,轉向對傳統水墨的反思。「毫無疑問,當我用‘物’的角度審視上述現象時,讓我意識到中國畫的基礎語言——『線條』,這無疑是一種平面化的結果,但如果還原古人繪畫的過程,卻是一種對立體世界的平面歸納與總結」杭春暉如是說。
正如明代畫論所述:「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線條」是中國畫由空間到平面的思考結果。還原黃公望創作《富春山居圖》的過程,倘若有一個立體的世界,會是他「眼與心」的思考起點。正是基於這樣的視角,在新作《褶裥山》中,作為中國畫語言的線條,成為杭春暉的創作對象。他通過浮雕方式,再現了藝術史中的「線條」,可以這樣理解,《褶裥山》系列作品是對中國畫語言的一次「擬像」。相較於《珍珠》系列作品,《褶裥山》則試圖通過模糊圖像的「所指」,融合了中國人關於山水與人物的思考。這顯然不同於《珍珠》系列,後者畫面中桌布與珍珠是一種確定的「所指」。但《褶裥山》則是一種不確定的「所指」,它即指向「衣紋」,也指向「山水」…
杭春暉的藝術創作在傳統繪畫語言中,尋找觀念的新可能;在不斷消解繪畫的敘事性中,逐步地構建出一條屬於他的創作線索;在「物」與「形式」的互換中,試圖尋找一種繪畫與空間新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