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人
彭鋒(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
楊心一(美國康乃爾大學藝術史博士)
地點|中正紀念堂-民主大道、兩廳院藝文廣場(自由廣場)
李真,1963年出生於台灣,是極受矚目的當代藝術家。1999年,李真作品首次於台北曝光,自2000年來,李真不僅在世界重要城市如紐約、芝加哥、邁阿密、巴黎、倫敦、日內瓦、威尼斯、上海、北京、新加坡等多個城市展出。2007年更獲邀參加世界當代藝術最高殿堂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中舉辦個展、2008年中國美術館個展、2009年受邀於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舉辦戶外大展。在2011年,為中正紀念堂開館31年來,首次於民主大道、兩廳院藝文廣場(自由廣場)啟動亞洲最大戶外雕塑展,從台灣地標向世界展示李真十二年的創作成果,圓滿而大氣,綻放東方氣韻與當代視界的完美結合。
展覽場地「中正紀念堂」位於台北市政治樞紐的中心,於台灣地理及歷史具有重大意義,白色大理石及寶藍色琉璃瓦的搭配,塑造出極具特色的東方建築,其壯麗宏偉的建築風貌已成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國際地標之一,與李真大氣的新東方雕塑相互輝映。
此次展覽集結李真從1998年至今的20件重要大型作品,含五個不同創作系列:【虛空中的能量】、【大氣神遊】、【神魄】、【天燧】和最新的【青煙】系列,完整的展示藝術家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品。此次展覽無論是在完整度、作品數量及雕塑尺寸,可以說是藝術家至今最重要的個展。
系列作品導讀-
【空靈之美1992-1997】是李真創作的初期階段。他改變傳統佛像後,《水月觀音》(1992)、《一葉》(1996)等作品於是誕生,此階段作品仍保留傳統佛像的面貌,卻在結構上有些微的不同,影響所及,現今坊間工藝也採用此結構來表現,蔚為風潮。李真將本階段所發展出的空靈美感,自稱為「初期的讚嘆」。
【虛空中的能量1998-2000】無慾、清靜、無為的開臉形象,加上氣能充塞的身形體態,使得李真的佛像或菩薩像顯得「既重又輕」。若就風格的類比而言,這樣的美感氣質反而越過了唐宋之風,而更接近六朝高古佛教造像的神氣與意韻。
【大氣神遊2001-】從禪宗思想來看【大氣神遊】中的張力,無非是要做到空而不無,在「內在」與「超越」之間達到適當的平衡。李真雕塑所蘊含的往來牽扯的矛盾,用「張力」這個詞來描述並不恰當,因為這些塑像的形貌完全是安詳平和、心定意凝的。他們只是撩動了觀賞者的心靈,在那裡激發出虛來實往的動勢。
【不生不滅2008-】經過十年的醞釀,李真藉【神魄】點出神對人的意義,他說:「這是未定天數,也是一種虛幻的價值,源於人禍天險。」佛教造像儀軌、道教諸位神仙以及臺灣民間宗教,為他的藝術實驗提供了養分極其豐富的土壤。他既瞭解西方藝術家的思想與藝術策略,又欣賞非洲及大洋洲藝術豐富的造型與形象,作品遂卓越不凡,不受單一的規範與傳統所限。因此,人們對李真雕塑作品及裝置的接納總是模棱兩可,產生出同等恰當並又時而互相矛盾的多種解讀。以木頭、繩索、陶土等為媒材,傳達雕塑本體元素的語彙。他刻意藉由長時間的氧化作用而使雕塑的質地蛻變,作品與大自然的互動,猶如經歷時空日月的自然藝術。李真試圖探討永恆的意義:生命究竟應由物質、身體、還是精神的活躍性來決定呢?
【天燧2009-2010】系列作品只完成八件即結束。點燈像是生活的「養息」,也有進行某種儀式的樂趣,造型遠比之前各系列更豐富多元,李真首次著手人物雕塑,刻意呈現東方人體相圓潤的辨識特質。此系列將人與高處的塔、亭、天火連結在一起,含蓄地點出這些看似遙遠之物,其實負載了豐沛的東方人文情思。
【凡夫2010-】系列,李真說:「它刻劃人性的面貌,呈現你我的習氣。」許多人認為他創作僅追求自我精神愉悅,事實上《蝴蝶王國》(1999)、《糜糜》(2006)等作品即是對社會議題的關照。人們往往陷入生存生性的漩渦中,故李真以詼諧戲謔的態度嘲諷世俗,也自我調侃,某些作品甚至隱含粗俗的圖像,以豐富的藝術語彙呈現通俗之駁雜、紛沓與活力。
【青煙2011-】無形的雲霧提供了藝術家發想【青煙】的靈感,而雲的抽象性同時也是他創作的源頭,早期的【空靈之美】、【大氣神遊】系列中之多件作品即有雲的元素,復於2011年始以不鏽鋼鑄造進行【青煙】。光是仿造雲霧的模樣並不能滿足李真,此系列的造型回歸到煙雲的本色,思想上則是以雲氣暗喻靈魂的狀態,他首度挑戰以重材質仿擬空氣感,藉以探觸記憶在時空變幻中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