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堉安,1979年出生於台北,2002年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2003年仍是研究所一年級學生的他,即以三幅《鳥人》自畫像一鳴驚人奪得台北美術獎首獎,獲得學術界一致好評,不盲目跟隨裝置藝術的潮流持續以繪畫為創作手法的堅持早已宣示了他將開創一條和同世代藝術家不同的藝術道路。2005年畢業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在學期間已舉辦過數場個展:2003年的《自以為是…》於台北新樂園藝術空間,《失重狀態》於台南的原型藝術空間舉辦;2004年的《perplexity 不知所措》於高雄的新濱碼頭舉辦。畢業後仍持續創作不輟,2007年分別於台北的伊通公園舉辦《活殺自在之術?》與布查國際當代藝術空間舉辦《假寐》兩檔個展,而2008年於亞洲藝術中心舉辦的個展《不溫柔的愛撫》更建立其明確的創作軸線,並成為台灣首位登上國際雜誌ASIAN ART NEWS雜誌封面的新星藝術家,確立其在新生代藝術家中叫好又叫座的領先群地位。2011在北美館的大型個展《蹩腳症候群》的展覽主題延續廖堉安以往的創作,但更進一步展現了藝術家探索現代人在現今E世代的生活中,漫遊在網際網路、高科技產業、氾濫的傳媒等事物中的生活情境及內心空洞的強烈企圖心,同時別出心裁的展場布置,更展現出廖堉安駕馭大型展覽空間、營造廖堉安劇場氛圍的傑出才能。
歷經北美館大型個展的洗禮之後,廖堉安開始反思自己的創作模式,企圖在自己的創作過程中加入新的衝擊與元素,因為廖堉安的創作信仰認為不斷挑戰未知才是藝術的本質,而不守本分、勇於帶給藝術市場新鮮的視覺刺激正是新世代藝術家的職責。2013年廖堉安通過台北國際藝術村的甄選,參加紐西蘭亞洲基金會的交換計畫,展開為期三個月的威靈頓的藝術駐村生活,廖堉安自覺在創作上陷入的慣性思考,經過紐西蘭駐村計畫所帶來在視覺感官刺激和生活步調上與故鄉台北之間的絕對斷裂感而得到洗滌。
在美學呈現手法變化的同時,廖堉安的創作主題軸線未曾須臾遠離探討都會人群的生活型態與描摹現在人際關係的互動,不過從初期直接大膽地惡搞、尋求自我療癒、關注小我世界圖謀宣洩情緒,廖堉安不斷自我審視與挑戰,在本次系列作品中,視點進一步延伸轉化為希望激發觀者對於議題的深思研究,作品的呈現亦轉為內斂細緻。如果說廖堉安的早期作品是在對觀者吶喊嘶吼著一句標語,觀者只需三秒鐘就可以理解畫中意涵,本次個展所展出的系列作品則是在對觀者敘述鋪陳一段篇章,觀者需要停下腳步沉澱,細細思考廖堉安所要傳達給觀者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