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

曹靜萍、陳剛、陳流、方亦秀、管勇、郭文、李濤、劉濱、楊波、趙一淺、陳怡潔、邱建仁、邱昭財、鄭詩雋、陳浚豪、廖堉安、曾偉豪、曾怡馨、吳東龍

 

至聖先師孔子曾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亦即每個人要有獨立思考能力,不隨波逐流,也允許他人的自主權。雖言「不同」,但求如君子般地和諧共處。萬事萬物各有特點,個人意識也因人而異,世界正因如此而生氣勃勃,精彩萬分。這些不同的事物互濟互克,相切相磋,世界正因如此得以存在與發展,向前演進,生生不息,這正是「和而不同」的最大表現。

 

若論及中國與臺灣的當代藝術發展,兩岸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中,各自發展出獨特的面貌。在中國當代藝術部份,不論是從90年代初期開始的「政治波普」到「玩世現實」,或是90年代中期興起的「豔俗藝術」到「青春殘酷」,或是近幾年盛行於年輕一代的「卡通漫畫」風格等,這些中國藝術家不同型態的創作,都標誌著中國當代藝術史的每一個重要里程碑。

 

相較于中國當代藝術家,臺灣新生代藝術家經過長時間的自我探索,除了融入生長背景和自身經驗外,並透過網際網路獲取廣泛全球資訊,注入其創作語彙中,從透過造型、色彩形塑獨特的卡漫圖像到探索城市靈魂的科技錄影藝術,從多重拼貼、整合互動的裝置作品到貼近生活觀察的行為藝術,藉由多元且前衛的媒材表現,嘗試表現出個體對當下生活的內在體驗,多面向呈現出臺灣當代藝術的另類樣態,可謂臺灣新生代藝術家的特色。

 

在兩岸多重精采的藝術風格的當下,亞洲藝術中心於2008年舉辦《和而不同 – 19位兩岸藝術靈魂的相容》提供一個觀察兩岸新生代藝術家創作的機會。本次聯展由這個世代的兩岸創作者中,抽樣選取出了這群平均年齡不到35歲的藝術家為代表,創作風格結合了「新互動行為」、「不妥協藝術」、「複合性靈表現」等新當代藝術表徵。展覽除了是一場結合兩岸藝術的聯展之外,也具體呈現了新生代藝術家創作上的多重面向及他們創作的異同處。且讓我們透過兩岸年輕人的「當下」,來想像未來幾十年後的「當代」面貌。世界本非一元,藝術也應該是多元。誠如「君子和而不同」,這些藝術家雖然創作觀點有所不同,但能夠認同及包容彼此的差異,朝自己認定的方向堅定勇敢向前,並同時也能如君子般和諧共處,為當今多元藝術面貌時代下了一個最好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