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風個展

2016年1月9日 - 2月28日 台北
秦風不僅是藝術家,也是世界知名導師與策展人,致力於繪畫材料與繪畫語言的研究。1996年應德國政府邀請前往柏林,擔任中德藝術交流大使並任教於柏林藝術大學,在歐洲生活時期受到了抽象表現主義哲學的影響,間接改變了其作品的發展方向,與此同時亦堅定地探索如何把生活和藝術作品中的中國文化根基與不斷變化的世界相融合。自 2000年後秦風的作品漸漸更視覺化,「水」、「圓」、「方」等符號逐漸在作品中清晰;而咖啡、茶、壓克力、墨這些看似差異甚大的東西方事物在其作品中被智慧性的運用。作品形式不拘泥於平面繪畫,如空間裝置、雕塑、陶瓷、行為影像等各種藝術形式也都在秦風的藝術觀念中串聯到一起。作品以「後現代水墨」為標誌,是最多被西方重要博物館收藏的當代藝術家之一。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彭鋒在《秦風的後現代水墨》中談到:「秦風藝術中的力量,一方面源自與歷史悠久的古代文明的對話,另一方面源自充滿野性的原始欲望的迸發。如果說文明景觀能夠給我們日神般的夢幻,那麼原始欲望則給我們酒神般的沉醉。秦風把他的作品歸入『文明景觀』和『欲望風景』兩個系列,我們從中可以感受到人類文明與欲望之間的衝突與和解。沒有欲望的驅使,文明就失去了動力。沒有文明的引導,欲望就無法昇華。秦風善於從文明和欲望中吸取力量,從而讓他的作品生發出一種醉生夢死般的效果。」
此次台北展覽將同時呈現秦風「欲望風景」、「文明景觀」,與最近期「山水社會」系列作品。以水墨語言為根本,透過多種媒介傳達思想和文化的視覺層次,而重覆出現之圓形、圓弧線條又帶著周而復始的哲學隱喻,蘊含著東方特有的氣量與寬容!秦風的作品試圖從平面往空間與裝置延伸,然而卻非透過表像層層堆疊,反之,是由流動的「筆力」鑄成框架,創造充滿內涵的氣場與迴響,將觀者團團包住。若將狀態比擬為音樂,則有如激昂的交響樂,交織著人類情感、欲望和控制,又或如禪宗句偈:「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由於秦風在文化特性方面淵博的學識,使他的作品具備神話般想像的力量、蓬勃的張力,進而受到國際藝術圈肯定。2015年受邀在瑞士聖.烏爾班當代藝術博物館 (Museum artpavillon-st-urban, Switzerland) 舉行「墨變」個展、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以及2015年11月於北京當代藝術館與美國知名雕塑大師布魯斯.比斯利 (Bruce Beasley) 的對話展。
關於藝術家
秦風,1961年出生於中國新疆、畢業於山東工藝美術學院,1996年受德國柏林市政府邀請任藝術大使,曾任教柏林藝術大學,2006年創建北京當代藝術館;任教中央美院研究生導師和哈佛大學亞洲中心當代藝術研究員。
近年來展出於:喜馬拉雅美術館 (上海)、聖烏爾班當代藝術博物館 (瑞士)、巴黎市政廳 (巴黎)、布魯斯博物館 (康乃狄克)、上海美術館 (上海)、佛羅斯特美術館 (邁阿密)、哈佛大學 (波士頓)、泰達當代藝術博物館 (天津)、湖北美術館 (武漢)、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紐約)、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 (上海)、波士頓博物館 (波士頓)、Art Complex當代藝術館 (麻州)、以色列美術館 (耶路撒冷)、大都會博物館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丹麥) 等。
公共收藏於:大英博物館,英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美國/亞太博物館,美國/福特基金會,美國/麥克道威爾文藝營,美國/哈佛大學福格美術館,美國/耶魯大學美術館,美國/史密斯學院美術館,美國/克洛亞洲藝術館,美國/法國國家基金會,法國/香港梁潔華基金會,中國,漢堡現代藝術館,德國/丹麥當代藝術博物館,丹麥等。
藝術家自述:「我的創作靈感都來源於生命經驗中的文化跨度。之前不同地方的經歷,包括現在經常穿梭於雲南、上海、紐約、波士頓、北京,這些是我最重要的創作基石。作為1960年代的人,我有幸經歷了上面三五代人都無法經歷的東西。我們這一代人,經歷了幻覺的殘酷世界,經歷了惡魔般的權力體制、家庭體制和社會的環境,現在又處在一個夢幻般的狀態,有對未來的各種幻想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