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正式代理楊英風(1926–1997)以來,亞洲藝術中心持續透過展覽與研究推廣其創作脈絡,呈現這位臺灣戰後極具影響力的藝術家在當代藝術語境中的意義。繼去年以銅雕為主軸的個展「山魂」,2025年的個展「觀象」將聚焦於藝術家晚年重要的媒材轉向——不鏽鋼雕塑。極簡的抽象語彙、鏡面反射材質、圓融動態的空間結構,展現藝術家所提出的「景觀雕塑」(Lifescape Sculpture)理念,體現楊英風對雕塑、自然與精神三者關係的高度整合。
展名「觀象」,意在呼應東方哲思中觀看與意象之間的生成關係,引導觀者走入雕塑所映照的內外空間,重新思索物質與意念、觀看與存在之間的關係。楊英風自1980年代初期起逐步由石材與銅雕轉向不鏽鋼創作,藉由鏡面材質對環境與人影的映照,消解了雕塑本體與外部世界之間的邊界。他曾言:「我的作品開始放大到去創造一個大環境,去關心一個大空間的問題。」不鏽鋼雕塑正是這種創作思想的具體實踐。
作為展覽主視覺的《天下為公》,形體挺拔簡潔,表面經由鏡面打磨,反射出觀者自身與四周環境,體現藝術家對公共精神的凝鍊詮釋。在作品本體之外,一個「可進入的空間」悄然生成——因鏡面反射與觀看行為所構成的感知場域;這種由觀看而生的延伸,正是觀象的所在。《厚生》作為藝術家晚年最具氣勢之作之一,雕塑本體猶如一座金屬構築的山嶽,轉折向上、內部中空,象徵生命力的迴旋與湧動,亦隱含厚德載物的儒家涵義。另一件巨作《鳳凰來儀(四)》,則以飛翔之勢構成大範圍的動態張力,在鏡面折射之中,鳳的身影與天光共舞,成為藝術家集東方祥瑞象徵與現代動態於一體的代表作;鳳凰作為其創作生涯的重要意象,也在此作中展現新的飛躍。
展覽「觀象」共展出八件不鏽鋼作品,皆完成於1980至1990年代,為藝術家創作思想的圓熟階段。此時期的雕塑已然超越物質與造型的追求,進入形而上的辯證場域,藉由簡潔的形式與鏡面空間,引導觀者參與觀看、反思、乃至與作品共處。從視覺上的感官經驗,進而觸及心理層面的迴響,最終引向對存在關係的哲學思索。「觀象」,既是注視與沉思,也是置身其中、與之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