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再钤参展于国立台湾美术馆 “所在—境与物的前卫艺术1980-2021”

所在—境与物的前卫艺术1980-2021

 

策展人 | 蒋伯欣、许远达
策展顾问 | 庄普
展览日期 | 2021年8月14日至10月17日
展览场地 | 国立台湾美术馆,301、302展览室、水牛厅、大门入口平台 | 台中市五权西路一段2号

详细资讯 | 展览活动页

 

亚洲艺术中心与您分享艺术家李再钤参与国立台湾美术馆的展览 “所在—境与物的前卫艺术1980-2021″,本展是由资深艺术家庄普发起并担任策展顾问,艺术史学者蒋伯欣、许远达担任策展人,包含李再钤在内,共计41组艺术家参与展出。

 

“所在” 是物及其存在的地方,”所” 是空间、环境、地方、在地或场域,是所处之地,也是存在的地方,”在” 则取事物于空间与时间之栖居,本展将由此一座标轴,来呈现台湾解放空间与媒材之后多元的前卫艺术样貌。 1980年代的台湾艺术,逐渐从现代绘画的创作典范,转移到今日我们熟悉的当代艺术面貌,当时以前卫角度称之为 “第二波现代艺术运动”,现今已产生蓬勃多元的发展。本展将以更具全球性与批判性的参照系统,重新检视其中的一支前卫运动脉络。

 

1980年代以降,旅外、留学艺术家的归国,三大美术馆及各县市的文化中心的场馆成立,解放的前卫艺术挣脱了传统平面框架与立体台座的空间限制,多元媒材进入了展场,带入了材质所蕴含的文化、历史与自然。艺术品不再只是模仿现实空间的幻象,前卫艺术家们将作品从框架与台座解放到真实空间,也就是说,创作不仅存在于框架与台座间,而是存在于现存的现实世界的地方中。材料不仅仅只是内容、形式的媒介,而是与内容、形式的一体。

 

从林寿宇开始,许多旅外艺术家归国后参与公私立单位的竞赛与展演,如 “异度空间”、”超度空间”、”雄狮美术新人奖” 及台北市立美术馆陆续举办的 “新展望” 系列大展等,也催化加遽了境与物的前卫艺术的发展。加上如李再钤、莊普、陈世明、叶竹盛、赖纯纯、黎志文、卢明德、郭挹芬等归国艺术家进入教育体系,使得境与物的创作观念,更为系统化地在教育与展览系统中发酵,影响了新一代艺术家的创作。而新一代的艺术家在学校与网路的多元媒体讯息下,于复线发展的社会环境下,新世代的意识愈发多元。在网路的虚拟空间下,新生代的艺术家身体成了复合的介面,在境与物的表现上展现了数位时代的小客群状态,跨越了西方现代主义线性发展的限制,超越了纯粹性的路线,他们以身体感受所在,创作属于自身地方的境与物。

 

就上述脉络,本展将1980年代以来境与物的前卫艺术分为:框架解放、”雕塑” 的再定义、”绘画” 的多元性、媒介的辩证、空间场域及跨限世代等六个范畴,以呈现此一存在与变化、空间与媒材解放的疆界开阔、新兴媒材、新世代境与物前卫艺术等发展,本展也避免将多重复杂的造形思维,限缩在类型化与线性发展的单一门类来考察,而是将境与物的前卫艺术作一系统性与辩证性的呈现,以探讨艺术家所置身的多重语境,并考察此一摸索与突破的方向,如何走出跨域实践的当代路径。

 

参展艺术家 | 
林寿宇、李再钤、叶竹盛、莊普、陈世明、洪素珍、黎志文、卢明德、陈幸婉、郭挹芬、赖纯纯、胡坤荣、陈建北、黄宏德、吴玛悧、张永村、陈正勋、高重黎、颜顶生、王为河、林鸿文、陈慧峤、袁广鸣、余宗杰、王德瑜、洪艺真、詹士泰、赖志盛、王雅慧、吴东龙、陈晓朋、曾伟豪、赵世琛、李明学、陈松志、何采柔、洪明露、徐婷、陈为榛、徐瑞谦、陈宜钟音乐工作室

2021年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