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路:一位创作者的地理政治之用

2017年8月5日 - 9月24日 台北

A+ Contemporary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与亚洲艺术中心荣幸地宣布,我们即将于2017年7月29日在亚洲艺术中心台北一馆举行艺术家高俊宏的个展“弃路:一位创作者的地理政治之用”。这是睽违多年高俊宏在画廊的个展呈现,作品涵跨近年《两个1984》、《利丰的折射》、《废墟影像晶体计划:十个场景》与《博爱》等系列作品的重新诠释,以及新作《大豹:温带的边界》的首次发表。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9月24日。

 

与其说是个展,不如可以将其看作是高俊宏小型的文献回顾展,展览整理了高俊宏近年的若干创作,大体上依据2015年出版的《陀螺》一书,回顾这段创作期间艺术家的创作意识;从思考艺术的主体性与创作表现方式,逐渐偏移到创作者的肉身力行,并以实际行动绘制出一张自我的政治地图,体现从身体开始到与大地之间的连结关系。

 

高俊宏这几年的艺术实践过程,从东亚艺术行动者的书写与出版、失能空间的影像计划、北台湾卫星城镇地带的《博爱》一作拍摄、关于近代台湾山林的《横断记》的出版,到进行中的新作《大豹》计划──漫漫长路,踏查那些埋没在台北近郊广达数千公顷森林里的帝国侵略史……大致上是一种自画地图的过程。

高俊宏说:"很多时候我都是走在‘弃路’上,具体的或是抽象的。"

 

大多作品都是从遭到遗忘的生活空间,从某些历史的空洞领域里,慢慢摸索出来的,这让艺术创作更像是在补一张破网。也确实,这几年来各种层次的空间踏查与相关的创作,不无剧烈地改变了高俊宏的创作概念,甚至是对于台湾岛屿主体性的政治观念。这些空间里的生产,也似乎逐渐翻显出一个"创造"意味浓厚的肉身政治版图。在我们受困于诸多层次的殖民问题时,透过艺术行动开创出的空间书写,是不是从时间性的困局里脱离出来的一个方法?因此,此次展览,除了作品的展呈以外,特别想从空间性的艺术生产,进行探讨与回思。

 

关于艺术家

 

高俊宏,1973年生于台湾,1998年毕业于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获学士学位;2017毕业于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所博士班,获博士学位。创作媒介主要透过录像、计划型身体行动、书写为介面,主要关注议题:身体、社会性、历史域、资本与生命、东亚诸众,现生活及工作于台北。重要个展包括:“刘海蟾”(关渡美术馆,台北,2018) ( 即将展出 )、“弃路:一位创作者的地理政治之用”(A+ Contemporary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项目,台北,2017)、“东京延长战”(素人之乱,東京,2015)、“爸爸教我如何做人”(竹围工作室,台北,2010)、“通行证─朋友的平台”(台新文化艺术基金会,台北,2008)、“在留茂安,等待德意志”(Taipei MOMA Gallery,台北,2005)、“家计划,一个太远的缅怀”(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2006)。群展包括:“疆域—地缘的拓扑” (OCAT研究中心,北京,2018;OCAT上海館,上海,2017)、“2016 台北双年展—当下档案・未来系谱:双年展新语”(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2016)、“天下无事—曼彻斯特亚洲三年展”(科学与工业博物馆,曼彻斯特,2015)、“以身作则:身体与行为艺术”(高雄市立美术馆,高雄,2015)、“鬼魂的回返—台湾国际录像艺术展”(凤甲美术馆,台北,2014)、“第十二届台新艺术奖大展”(北师美术馆,台北,2014)、“未来事件交易所”(台北当代艺术中心,台北,2012)、“2010台湾当代艺术论坛双年展”(台北当代艺术中心,台北,2010)、“空场—当代艺术与当代哲学的对话”(台湾美术馆,台中,2006)、“新台湾人—数字影像的证言”(关渡美术馆,台北,2005)、“搞关系!台湾中国当代行为艺术”(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高雄市立美术馆,高雄,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