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展于亚洲艺术中心台北一馆、台北二馆,同时展出朱为白1965年至2017年的40件作品。
朱为白,今年89岁,1929年生于南京,原名武顺,1949年随军来台。军人出身的他喜爱绘画,1953年在报纸上看到廖继春“云和画室”广告后投入他门下习画,当时“每个月中尉薪水66块钱,我缴个学费50块钱,我只有16块钱”,回忆65年前,朱为白说。朱为白服役的部队正好设于景美国小校内,受李元佳邀请,1955年加入东方画会在景美国小的聚会,1958年起加入“东方画会”,得到“台湾现代绘画先驱”李仲生的观念之启发。
朱为白家中三代都是裁缝,他回溯媒材和色彩本身的质地,利用他所擅长也显然非常享受的的刀剪线缝手艺,营造出空间感。1960年于台北新闻大楼举行的“东方画展”与欧洲国际艺术联展,受空间主义创始人封塔那(Lucio Fontana)的启示,1962-68年朱为白的创作突破材质的平面限制,迈入以材质构成为主的空间美学,此一转变对朱为白追求哲学性的艺术表述,提供另一阶段的心灵寄托。他再融合原本东方画会抽象绘画之理念,探索中国人文精神价值与内在情感,画面多受书法造形的影响,作自由心灵的表现,正因如此,他极简风格的创造性不在冷调,反而在于素朴和温润,这是在艺术家一颗温暖的心引领之下不知不觉发展出来的成果。
无论进行任何媒材或形式的实验乃至创作,朱为白将“东方精神”的追寻与表达,视为最重要的创作动机。
综观朱为白超过一甲子的创作历程,可以察觉他在面对西方新潮的冲击之际所引发的自觉,此一自觉,促使他让东方哲学思维形塑其艺术思维中的美感主体。
相较之下,“空间主义”创始人封答那倾向于破坏旧有的形式主义,戳破、割开、挖开的动作都是破坏后的静止状态;朱为白的“破”则淡而自然,以棉或麻借由皱褶手法去表现纵横交错中一种自然天真的气息,或是他以井然有序的切割手法细致地划破画面,任其背后所掺垫的不同颜色的布料能够顺势地、若隐若现地倾泻而出。朱为白作品的温婉也来自他以“圆”的意象统摄“万物”的型态,这便是一切依循“反复”规律而变化的一种变化;而其作品所表现的一种“无相为体”的禅意和禅境,是为了使其作品由原本以模拟中国传统书画之山水画型态的表现,过渡到一种融合了道、禅二者思维而形成的“应物无方”之表现。“道之『无方』与禅之『造空』”的艺术形式,更是其复合媒材作品中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朱老说:“打开心门,才能『悟』,人类才有『悟』的可能,才能激发出创造力,才有可能走到『大悟』,悟是要靠自己。人在最后关头就是求一个大悟和自在。”所以他希望大家多说好话、多做好事,盼“鸿福”来到,近年“鸿福”系列的佛性,创作上正如佛要金装,他不直接呈现佛的形象但做抽象的表现。
1950-60年代「东方画会」与「五月画会」等全台湾画会蓬勃发展。这辈艺术家在当时标举前卫的精神,其后更影响了许多后进创作者。现代艺术观念的引入,加上东西融合的策略,于此后成为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主张。亚洲艺术中心延续2016年「1960-台湾现代艺术的滥觞」群展,以及2017年「无尽的抽象-冯钟睿个展」,一直致力于推广台湾现代艺术精神。因此,在朱为白回顾展期间,亚洲艺术中心于香港巴赛尔艺术展(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香港湾仔港湾道1号)举办「朱为白、冯钟睿双个展」,着重东方、五月两位艺术家1960至70年代的作品,远溯1957年珍贵的历史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