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艺术发展于1960年代正经历一个剧烈转变和拓展革新的阶段,“画会”为当时极具代表性的产物,一般最常提及的就属“东方画会”及“五月画会”,而本展正是“五月画会”代表人物之一韩湘宁个展。两个主题展区是亚洲艺术中心一馆的“再现一九六〇”,以及亚洲艺术中心二馆的“不是山水”,分别展现台湾战后艺术“六〇年代”的特殊表现力,与此一重要艺术家获得战后台湾艺坛重要的刺激力量、思想发展,因应时代与旅途的发展所做的新的创作系列,一窥其延续至今丰沛的创作力。
亚洲艺术中心 台北一馆“再现一九六〇”
韩湘宁将自己60年代油画图像以数码微喷方式再创作,薄涂丙烯及清漆,创作出《再现1960》系列。从这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到那些经由创作者撷取的图像,进而转为符号的重现,也召唤了原始画作中的时代意涵;同为数码微喷的《雨水非水墨》系列,雨水的痕迹随机地呈现在地面上,层层叠递的仿如抽象画般,又散发如水墨画的气氲,游离在似是而非的氛围中。而这两个系列有个共同之处,在于画面都经过低度的绘画处理,这种手绘的低度情感形式,如同艺术家抽离自身的主观意识,以旁观者的角度在画面中展现物的状态,凸显其物性和时代性,也反映出韩氏的观看哲学。
本展区另有两件韩氏于60年代创作的实验影像《跑》及《今日开幕》,此次特别针对影像的内容,规划为整体的空间展出形式。韩湘宁挪用约翰・凯奇 (John Cage) 的《4’33”》,从“机遇音乐”概念出发,特别将《跑》重新剪辑为4分33秒,观众进入空间所产生的行为和声响,都将成为《跑》这件作品的一部分,巧妙地将《4’33”》所承载之意涵重新在无声影像中跨领域的致敬,赋予了作品多重的意义层次。而《今日开幕》的影像内容则是借由把玩人偶等行为,阐述人们青春年少时对性的幻想;在展览空间中以影像重叠的方式呈现,引导观者进入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出神状态。
亚洲艺术中心 台北二馆“不是山水”
1965年,早慧的26岁的韩湘宁在台湾大学“存在社”社团提出“不是东西”这个具有双重意义的观念。当时他就认为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已不需要划分东与西,因为所谓的欧美抽象绘画,不乏有许多来自于东方的影响;时至今日,迅疾的资讯传递和移动速度,更加证明他当时颇有见地。1998年开始的《行旅图》系列创作,更贯彻了韩氏无分东西的“世界”文化概念。他将北宋名家范宽的《谿山行旅图》之构图作为脚本,结合本身60年代的滚筒绘画,将其行遍世界各地寻找的地面物件纹理,大量使用半自动拓绘技法拓于画上,他的实际行动取代了原始画面中的行旅者,思想、实践乃至于作品本身,皆尽展现他辽阔的视野,跨越东西方美术的限制,也打破工具和媒材的界线,同时重构时间与空间的维度,迫使观者进入新的绘画定义中──是山水画,又或不是?
此次韩湘宁个展旨在凸显一位艺术家早期极其前卫又风格多元的观念性创作,以及扎根于这个悠久历史之后发生变化的近作,整个展览力求再现1960这个意义别具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