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70年的发展和数代版画家们的共同努力,现代水印木刻已成为中国版画的标识性代表,不仅体现在水印木刻的工具、媒材的独特性,更体现在其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基因与深厚底蕴。在国际版画界中展现中国版画的艺术形象,传播中国的文化价值观,水印木刻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技术不断进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下,当下全球版画语境中,中国能贡献什么样的版画艺术?提供什么样的视觉文化形象?表达什么样的哲学观念?不仅取决于中国版画悠久历史赋予我们的文化自信心,还必须在今天水印木刻艺术创作和研究上提供令人信服的艺术作品和理论研究成果。水印版画的宽容度和语言的可能性是其他版种无法比拟的。如果我们能从哲学的层面去理解水印木刻,水印木刻便能够从一个形而下的具体版画版种,真正上升到中国文化的一种表达,因为中国思想本身就具有无比宽容性和无限可能性。

 

水印版画艺术发展离不开优秀的创作者和研究者,目前国内还有许多专业艺术院校版画系没有开设水印版画课程,其主要原因是师资缺乏。这些年我一直致力于水印木刻的推广与传播工作,我把它当做自己教学和创作之外最重要的工作。我知道这是一项漫长而又艰辛的工作,水印木刻创作以及人才培养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且进程缓慢,很难快速取得实质性成果,需要漫长的等待。2019年始,我计划每年岁末创作一件以瑞雪为题材的水印木刻作品进行义卖,所得款项用于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的展览和出版,希望以己绵薄之力鼓励年轻艺术家投身水印木刻艺术创作与研究,从而推动中国水印版画艺术事业的发展。

 

2021年度的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年度展将聚焦国内的水印木刻艺术相关的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他们既是水印木刻的学院派,是学院版画的承上启下的传承者,也将是未来水印木刻的学院派中坚力量。他们就像是薪火相传的接力手,也像是星火燎原的星星之火。青年便是未来,尤其是当这些青年担负教学职责的时候,他们所指向的就是未来的未来。水印木刻艺术的发展和推动离不开这些年轻人的努力,也离不开学院传统的传承,我们有必要聚焦于此。

 

感谢李宜霖先生以及亚洲艺术中心对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的无私支持,感谢所有为该计划付出努力的各界人士!

 

——陈琦

 

作为中国水印青年计划第一回展,也是2021年度展主题“第四代:图像与媒介”形成一个跨越两年时光的呼应,中国水印青年计划2021年度展同样是立足于水印木刻艺术生态的当下,实则却指向未来和希望。本次展览参展艺术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他们既是当代水印木刻艺术实践的活跃者,也是水印木刻教学在传承过程中的教育者,这种双重身份汇集于一体形成了他们鲜明的学院派特征,并且他们必然置身于学院传统和文脉的谱系之中。中国水印青年计划中的“青年”实际上不再单纯以年龄为界限来描述和限定青年,同时从艺术家创作角度出发关注其转折和创造力,从他们工作的属性关注其对于学院派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正是如此,2021年度展作为中国水印青年计划第一次呈现的展览聚焦在了艺术学院青年教师这一群体。

 

文化艺术界的代际划分不是新鲜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涌现出诗歌界的第三代诗人,电影界的第五代导演,九十年代初涌现出绘画领域的新生代艺术家与电影导演第六代,代际划分往往适用于文化研究领域,便于对于一代人经验和体验的总结梳理,从其特殊性中寻找普遍性,再从普遍性中发现每个个案的特殊性,这样才能构成研究的生动和完整性,所谓普遍性是时代与历史的结果,而特殊性则是在时代与历史中每个人在无法摆脱的共性之外,所保留的极具个人鲜明特色的思考和创造力。水印版画教学在建国后经历了四代人的传承,到今天形成了以70后与80后生人为群体的第四代人。与之前几代不同的时代背景,今天繁荣昌盛的中国经济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为今天的第四代当代水印木刻艺术家发展提供了能量充足的社会现场,与此同时国家文化政策倡导的传统活化与艺术科技交融为第四代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本次展览提出第四代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呈现第四代本身,而是将其置身于历史和文脉发展的线索中,我们呈现第四代同时更重要的是追溯第四代之前当代水印木刻教育发展史,展望未来水印教育和创作的可能性。

 

第四代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图像与媒介无处不在的时代,“图像与媒介”构成了这一代艺术家数字化生活的真实写照。围绕版画的复数和印痕展开,印痕指向水印木刻的物质性和历史传统,复数指向当代社会的数据和媒体。从“第四代”到“图像与媒介”实际上构建的正是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我们最终希望通过中国水印青年计划这一平台呈现出今天关于水印木刻诸种话题,通过本次展览引发从“第四代”出发的更多讨论,展览的意义不止于展示,而是在于制造了对话和争论的机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一点点厘清学术问题,形成某种共识,建立起中国水印木刻艺术的学术共同体,总的来讲,第四代,生逢其时!

 

——“第四代:生逢其时”(节选),段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