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艺术中心将于2021年12月11日举办的「我的心灵圣山」,是排湾族艺术家伊诞・巴瓦瓦隆的艺术生涯中,首次于标题中带出「我」的个展,这标志着他在创作路线上的转变。在过去的艺术命题中,伊诞多专注在原住民的文化自觉与部落重建的关怀上,尤其在2009年莫拉克风灾后,母亲叮咛着对自然的尊重,而部落耆老亦传说着「山上的风很香」,期许有一天族人能再次回到山上的家,这些嘱托深植入伊诞的生命,成为艺术实践中不可或缺的能动性,他投入部落的心灵重建,扮演着说故事的角色,藉由艺术创作向族人指引和自然大地互动的生命初衷。
近年来,伊诞逐渐从心灵重建的关怀,转向于神话学、生态哲学等更深层次的文化美学探讨上。本次的展题「我的心灵圣山」便指向了此一潜移默化,这是作为排湾族人,同时也是基督徒的伊诞向内探询的一趟朝圣之路。虽说转向,然事实上是更深化于文化族群的重建:过往母亲的嘱咐与部落耆老的故事,令伊诞内省于自身与自然、土地的互动关系,他将这些不可取代的生命经验印刻于作品中,「太阳」、「风」、「百合花」、与「祖灵之眼」等源自族人精神根基的象征元素,构筑起一座抽象而充满生机的圣山。而他相信在万物存在之前,有个更为原始而崇高的存有,祂看照着万物生命有如阳光、星辰,亦如土地上的百合、自山上拂来的风香。
身为达瓦兰部落的巴瓦瓦隆家族的成员,伊诞・巴瓦瓦隆继承了排湾族Pulima的精神,藉由艺术实践来思考文化并表现文化;在排湾族语中,「Lima」有「手」的意思,而Pulima便是指「手艺精巧之人」,并以手达成理想的途径。伊诞惯以独特的「纹砌刻画」解释自己的艺术语汇,这是源于排湾族语的「Vecik」,有着书写、刺绣、雕刻以及以图样纹身、纹手的意思,它泛指出现在文化与生活中的「文饰系统」,各种符号、纹样的组合皆代表着明确的意义与关系;而「Vecik」的动词「Venecik」除了有完成上述的纹样之外,更有书写、记录之意,它记录了族人与自然互动的方式,更书写着部落文化的重要传承。伊诞以「纹砌刻画」转化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再现排湾族古老的美学经验。
关于艺术家
伊诞・巴瓦瓦隆,出生于台湾屏东达瓦兰部落的排湾族艺术世家。「伊诞」之名继承自外祖父,是个古老的排湾语名字,意为「勇者」;「巴瓦瓦隆」是家名,指出生降临大地的家,也是伊诞父亲所继承的家。
信仰是伊诞心灵深处的导航者,接受神学教育时,对「道」的思考,改变了他的生命态度,并找到致力于族群自觉及苏醒的力量。80年代的野百合学运及原住民运动,是影响伊诞美学经验的重要时期,他将投身街头的能量转换成艺术创作,并认为原住民的盼望,必须草根性地从深远的人文精神开启,于是奠基于原住民文化美学的图像成为其主要的语汇。
伊诞的艺术创作极其多元,除了绘画、雕塑之外,举凡版画、装置艺术、诗、散文、报导文学、广告设计等,风格细腻诗意、古朴神秘、富想象力。他亦擅长以纪录片及策展实践他的艺术关怀,尤近年来,他与徐文瑞等独立策展人密切合作,策划多次以台湾原住民及南岛语系美学为主体的大规模策展,如近期开展、涵盖屏东185县道与台24线的「我们与未来的距离─台湾原住民当代艺术展」,以及将于12月在澳洲昆士兰美术馆与现代艺术博物馆开幕的「第十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台湾原民当代艺术特展『天与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