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艺术中心创立四十周年,以“心向形往”为题呈现庄喆、冯钟睿、杨识宏三位艺术家抽象绘画作品,回应亚洲艺术中心长期以来持续推广的东方美学脉络。自战后现代艺术为始,到近期我们关注于各种新型态的当代艺术,亚洲艺术中心藉以此展览呈现当下的时代精神。本次展览汇集三位艺术家的中晚期作品,他们的创作是实践东方传统艺术的现代转换与地域性文化的多重性表达,他们在各自艺术生涯中,以独特的个性化语言为台湾地区的抽象艺术留下深远的影响,成为不倦探索的先驱。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盛行的抽象表现主义蔚然成风,在引入台湾地区时,其现代艺术思潮也走向了崭新的阶段。此时,台湾地区的艺术团体应运而生,其中以庄喆(1934-)、冯钟睿(1934-)二人参与的“五月画会”,以及同时并为翘楚的“东方画会”最具影响力,而当时的艺术家与团体之间并未各筑壁垒,一场自由地前卫性的艺术 “革命”于画会时代开启,也因此成为台湾地区战后艺术现代化进程中,承先启后的重要时期。
庄喆与冯钟睿同为台湾地区现代艺术代表性艺术家,他们的艺术创作在东西方之间寻求一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抽象性平衡。以“现代性”为课题的反刍,使他们各自发展出独特的形式语言。艺术家庄喆长期致力于抽象理论研究,其独特的抽象山水以狂草的线形笔势入画,画面经常出现自然的滴流泼溅与笔触的碰撞,展现出冷峻、氤氲或苍润之气,是源于艺术家自然觉察的山势神态。晚期作品使用流动性更高的丙烯、油彩以及拼贴于画布上的媒材,使画面呈现出纵横捭阖及疏密深远之间的律动感。
艺术家冯钟睿在作品中彰显中国古典儒生的特质,相对庄喆的奔放,冯钟睿的创作则多一份内敛;在八十年代末期起,冯钟睿开始研究佛法,将佛经、禅籍精髓融入了创作,他在既有的抽象构图与丰富的拼贴层次中加入书法与甲骨文符码,并运用“反拓法”的技法在画面上呈现出“残垣”与拓帖的效果,创作延续至今,层迭却又破碎的拼贴犹如修行,隐隐透露着艺术家晚年潜心修佛的境遇与成果。
而艺术家杨识宏(1947-)的抽象绘画体现了一种东方式的深厚内蕴与精神平衡。在七十年代末移居美国并活跃于纽约画坛。他的艺术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的发展历程,从最初对自我“存在”的反思;到“都市文化”的批判;及八十年代旅美后涉及“后现代的浪漫与象征主义”;至九十年代开启以“植物美学”为抽象绘画创作风格;2000年以后则开始于内在世界的精神性探讨。在创作的同时,杨识宏担任传播艺术知识的重任,于1987年出版的《现代美术新潮》,以中文向华人世界介绍西方最新的思潮、理论,给年轻一代的创作者带来深度的启发。
本次展览精选三位艺术家的经典之作,在他们各自的艺术生涯中展现不同阶段的创作状态,相较早期的研习与探索,在之后的创作实践则转化为随心所欲,“抽象”之于他们已然成为一种熟稔而温润的表现语言。通过本次展览,呈现三位艺术家各自所形成的抽象谱系与生态,在台湾地区现代艺术发展中所留下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