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艺术中心(台北)荣幸地宣布将于2022年3月26日至5月8日举办「人间:朱铭个展」。 本展览是雕塑大师朱铭,继2019年「人间风景@台北101朱铭雕塑展」,以及朱铭美术馆「不朽・朱铭・古沉木太极拱门」展之后,睽违三年的个展,将展出朱铭《太极系列》与《人间系列》木雕、〈人间系列-芭蕾〉及〈人间系列-绅士〉等作品。
《人间系列》木雕作品发展出多元的题材,朱铭针对不同性质的主题,赋予不同的色彩面貌。丰富的色彩正是人间多样生活的具体形式表达,朱铭萃取人间题材,同时也萃取人间的色彩元素。其中的「白彩」木雕较为不同,「白」是朱铭对该题材的理解与诠释,无彩度的白在极其自由、任意而明确的变化中,开放出更多诠释与想象空间留给观者去填满。朱铭创作人间系列的情感多是温暖的,充满着对生活周遭的关怀,他大刀阔斧切凿而成的半具象木雕,幻化出具普遍特质的男女老幼。纵使以白为色彩的人间,亦简洁却不冷酷,超脱却不出尘,一切仍在人间。朱铭对于生命和谐、万物存有的情感,具体表现就对于原生木头的拣选,以及「尊重材质」的创作行为上。
〈人间系列-芭蕾〉将反复打磨抛光的不锈钢躯体,包覆在芭蕾舞衣内,闪烁着肌肤的光泽;奋力踮起的双足,裹绑于纯白的芭蕾舞鞋中,掌握着身体的平衡。芭蕾舞者面对着音乐、节奏和环境等的不断变化,同时需要处理重心。在这样的过程中,舞者以动作揭示动作,迅速地如同朱铭雕刻时所落下的每一刀,也如同他著名的《太极系列》般,不再受限于动作招式,而是掌握住在动作过程之间的自然流动。不同的是,〈人间系列-芭蕾〉中的每一件都是独立的作品,体现出舞者所有的思考和情绪。这些芭蕾作品没有舞谱,动作的驰骋和凝结都被收编在艺术家手里,彻底抽离故事,保留芭蕾舞者的精神,舞出优雅的空间向度。
〈人间系列—绅士〉以铜铸而成在作品的布置安排方面,每件人物保持一定距离错落地排列,各自朝不同方向撑着雨伞或拖着行李;而在人物造形处理上,艺术家先以块面将保丽龙切割出大致形体,再以简易的线条刻凿出面部五官。身着笔挺西装的人物,没有过多的面部特征,却在装扮与配件的安排上,透露出城市的生活面貌,也体现出朱铭对人间形象的细微观察。
朱铭
本名朱川泰,生于苗栗通霄,15岁师从雕刻师傅李金川。 30岁拜入杨英风老师门下。 1976年在国立历史博物举办首次个展,初试啼声即造成轰动,被视为1970年代台湾乡土运动的象征,奠定他在艺坛的地位。不断超越自我的朱铭,不仅开创出脍炙人口的《太极系列》,更放下在台湾的一切前往美国纽约发展,确立了《人间系列》的创作方向,并自1981年在纽约汉查森艺廊(Max Hutchinson Gallery)的个展,受到国际艺坛注目。 1984年朱铭的个展扩及东南亚,并且在1991年正式进军欧洲艺坛,在英国伦敦的南岸艺术中心展出《太极系列》雕塑、法国的登克尔克现代美术馆展出《人间系列》。朱铭在欧洲的发展是以《太极系列》和《人间系列》齐头并进,1997年成为华人世界第一位在法国凡登广场举办展览的艺术家,而后其作品在卢森堡、比利时布鲁塞尔、德国柏林都有重要展出。2006年、2010年两度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展览,2014年在香港艺术馆举办「刻画人间─朱铭雕塑大展」,横跨欧、亚各国的丰富展览经历,代表着一位艺术家永不懈怠的努力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