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艺术中心荣幸地宣布将于2022年9月24日举办“弥散的边界——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 · 2022年度展”。本次展览由冯石、段少锋担任策展人,展出十位艺术家邓海苗、丁卉、符幸寒、侯炜国、韩宁X沐版社、瞿作纯、陶亚清、王海迪、王岩、王霄共计五十余件水印木刻作品。
。
弥散的边界——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 · 2022年度展
今年,由陈琦先生发起的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已经进入第二个年头。早在2021年首届计划以“学院和传承”为主要呈现主题,策展团队便幻想过这一计划的未来方向。在十年为期的时间格局中,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的讨论范畴是否应该局限于当代水印木刻的传统媒介和既有的面貌?新兴的木刻运动对于将近百年的中国现代水印木刻发展出了怎样的本体价值?这样的价值在水印木刻的历史维度和复数艺术的未来格局中拥有怎样的有效性?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水印木刻的学术存续是否应该具有更为开放的跨媒介性和社会公共性?
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 • 2022年度展,必然是基于水印木刻艺术的,具有中国视觉特性,却又独具青年精神的;它不再以版种、甚至画种为界,通识性成为本次展览的基本追求;它不仅应该令手握水印技法的艺术青年们反思自身创作的无限可能,更应令具有跨界视野的艺术实践者重新认识从传统印刷到数字网屏、延续千年的精神繁衍路径,以及铭刻于每一个中国人文化基因当中的肉身记忆。毫无疑问,以公共展览为中心的2022年度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以及随之展开的讨论希望回应以上多个问题,并通过典型案例的视觉呈现勾连起传统技艺与当代表达、水性印刷与跨媒介艺术、以及更为重要的——历史记忆与公众认知的关系。这一切的尝试都基于艺术实践(抑或策展实践)所理应具有的生命自觉——它根本性的需要作用于活生生的人,并获得某种精神反馈,无论这里的“人”是观众、是学界还是实践者自身。
“当我们谈论水印木刻,我们到底在说什么?”这个至今极为暧昧的问题应该被不断提出——从不同的角度,比如印刷艺术的本体语言、水印的材料和技法体系,视觉传播的精神承继与媒介边界,全球文化体系的时间、空间关系,生活方式和肉身经验,介入每一段当代史的自主的“人”……毫无疑问,这一切问题都将没有最终的完美的“答案”,但是“问题”在那里,于是思考在那里,行动在那里,人的痕迹也便在那里。
作为独属于东方的“痕”的艺术,对于水印木刻当代性的再讨论,我们希望,这只是一个开始。
策展人 : 冯石 段少锋
二零二二年·五四青年节
。
集雅——简、素、空、灵
作为图像传播载体的水印木刻,从诞生之日起便与中国古典绘画及其背后的审美逻辑紧密相连。王霄作品中的叙事性与空灵感,邓海苗作品的抒情性和松弛感,陶亚清作品的抽象性和单纯感,都是独属于古典东方的视觉经验。
尤其是以油印木刻为创作载体的瞿作纯,其作品中超越材料特性本身所呈现的具象的时间性和抽象的生命感,外化出隐隐的宋元山水的精神指向。
若缺——水、墨、印、痕
作为成像原理的凸、凹、平、漏四种印刷方法,唯木刻为代表的凸版自古与远东文明进程紧密相连。刀、木碰撞的直接性,水、墨晕染的单纯性,其背后的思想史逻辑,蕴含着东方精神中化零为整、化繁为简的哲学方法。
王海迪作品中对传统视觉经验的再现与复活,符幸寒作品中对不同媒介材料质感的综合呈现,丁卉作品中“顺势而为”的个体方式和“惟空以实”的画面气质,成为当代青年水印木刻创作中将“印痕”作为方法的典型案例。
无界——精、进、勇、猛
进入机械复制时代的视觉艺术,传统印刷术的存续越来越受到挑战。作为手工印刷的水印木刻艺术,在实现本体语言独立性和创作方法当代化的同时,实践者还将面临全球文化流变所带来的肉身经验的改变,以及随之而来对记忆(表达)与认知(沟通)的双向重塑问题。
从“原版”到“元版”,无论铜版、水印抑或数字雕刻,侯炜国选择在各种不同媒介间贴地飞行,其创作逻辑却始终围绕“复数与痕迹”这一核心命题不断延展开来。王岩的创作似乎从不受画种的限制,无论是丝网、水印抑或手绘插图,其个人风格总会将材料、技法特性彻底消解,留给观众的只是强烈的肉身记忆。韩宁依托他所主理的“沐版社”,致力于以文房笺纸为载体,将传统生活方式进行当代转化,其作品在保留笺纸传统形制的同时着力融入当代生活,试图通过视觉经验唤醒国人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