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艺术中心荣幸地宣布将于2025年10月25日举办“我们都是跋涉已久的碎片——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 · 2025年度展”。本次展览由张旭敏担任策展人,展出曹宇、崔鹂、董敏洁、祁子怡、陆晨、王启凡、王一枝、许晨韬、鲜甦、闫昕果、周佳庆十一位艺术家共计四十余件水印木刻作品。
我为什么要发起 “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 ”
陈琦
中国是版画的发明国,传统版画艺术有绚烂璀璨的历史。在世界版画图谱上,形成了以铜版、石版、油印木刻为主的西方版画语言样式和以中国木版水印为代表的东方版画语言样式两大板块。从某种角度上说,水印木刻绝非是单纯的技术版种,而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外化。水印木刻对在国际版画界中展现中国版画的艺术形象、传播中国的文化价值观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年我一直致力于水印木刻的推广与传播工作,我把它当作自己教学和创作之外最重要的工作。我知道这是一项漫长而又艰辛的工作,水印木刻创作及人才培养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且进程缓慢,很难快速取得实质性成果。
2019年始,我每年岁末创作一件以“瑞雪迎新”为题材的水印木刻作品进行义卖,所得款项用于“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 的展览和出版,希望以自己绵薄之力鼓励年轻艺术家投身于水印木刻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从而推动中国水印版画艺术事业的发展。
2021年6月,首届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年度展开展,段少锋作为首届策展人,以“第四代·图像与媒介”为题,将目光聚焦于艺术学院青年教师这一群体,提出并讨论“第四代水印木刻艺术家”,将他们置身于历史和文脉发展的线索中,在呈现第四代的同时,追溯了第四代之前的当代水印木刻教育发展史,展望未来水印教育和创作的可能性。
2022年9月,第二届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年度展由冯石担任策展人,以“弥散的边界”(视觉繁衍 - 肉身经验)为崭新的学术方向,将千年水印放置于当代史、全球史乃至个人史的庞大语系中,以期重新发起对作为独属于东方的“痕”的艺术的水印木刻之于“印刷技术 - 媒介艺术 - 精神繁衍”的再讨论。
2023年10月,第叁届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年度展策展人王正一,将目光重新聚焦于水印木刻的艺术本体,以“流动的本源”为主题探讨水印木刻本体演进问题,进一步讨论从“本体自觉”通向“文化自觉”的路径。
2024年10月,第四届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年度展策展人张新英以“生长的理性”为核心词汇,围绕当代水印木刻艺术语境与生态这个本体内容,从水印木刻生态、历史、基础理论与批评多个层面展开学科式的讨论。
本届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年度展由张旭敏担任策展人,聚焦水印版画的时代觉醒主题,围绕“我们都是跋涉已久的碎片”的精神意象,呈现水印木刻在科技伦理语境下对于记忆与存在的诗性表征及其所折射的哲学思辨。
目前,已有五十位青年艺术家受邀参加了该学术项目,展出叁百二十余件作品。2024年5月和2025年6月《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特展》分别受邀在上海虹桥当代艺术中心、宜春美术馆展出,意味着该项目计划逐渐得到学界的认可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感谢支持“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的艺术家朋友和艺术机构,感谢中央美术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亚洲艺术中心的鼎力支持。让我们共同为中国水印木刻艺术繁荣贡献自己力量。
前言
张旭敏
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Tomas Tranströmer)的诗歌《礼赞》以“跋涉已久的碎片”隐喻人类在时空中的漂泊与凝聚——在漫长的旅程中,我们既是历史的尘埃,也是未来的星火。就宇宙存在而言,人类既是自然的叛逆者,又是其永恒的囚徒;人类的生命如同碎片般散落于不同的维度——物质的、精神的、虚拟的——又在艺术的圣歌中熠熠不朽。
展览主题“跋涉已久的碎片”所蕴含的精神指向具有多重性:一方面,文明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切割自然与自我的物理空间,钢筋水泥的工业丛林让人类越来越迷失在现代化系统的景观迷宫之中,征服的野心与自然的反噬成为后现代世界无法逃避的终极抵牾,真善美的希冀却如“沈石”般静待救赎;另一方面,尽管数字革命的烈焰似乎照亮了人类文明的前路,技术狂潮的“火舌”也为社会肌理烫下了二进制的灼痕,侵蚀着人们的日常情绪与体悟,本该鲜活的生命记忆被量化为符号碎片与虚拟代码,沈默呼应着没有应答的孤独。
诚然,水印木刻的创作本身即是一场“跋涉”——木板的纹理承载时间的痕迹,凋刻的深度投射抵抗与塑造,水墨的渗透则隐喻了生命力的晕染和凝集。水印版画的复数性、水印痕迹的转瞬性与木刀刻痕的偶发性,恰如诗歌所描写的“教堂警钟上的铭文/跨过圣人的警句/以及千百年古老的种子”,虽承载着人类深厚的记忆,终究无法回避时间悄无声息的磨蚀。艺术家以刀代笔,在木与纸的交界处交叠文明的印记,既是对传统的回溯,也是对未来的预言。
当随处可见的数字界面模糊了真实与虚幻的边界,人们不得不面临个体身份流动、集体记忆缺失、主体性异化、注意力悬置等具身困境,愈发呈现出一种流动的、不稳定的、碎片化的后人类图景。当人类文明在物理与虚拟的空间中跋涉已久之后,碎片既作为存在的痕迹,作为联结的隐喻,能否也作为一种重生的可能?应对危机,水印精神确是一种化零为整的智慧,一种大道至简的决心,在负重内敛、诗性恣意的跋涉中观照东方哲思的永恒生命力。由是,水印版画的每一块木板与每一道印痕,既是物理的镌刻,更是精神的铭写。当洞悉后现代生活碎片化的散裂本质之时,水印木刻在此超越了传统技艺的视觉范畴,直指思辨人类存在的哲学命题,并希冀通过艺术行为的积极力量达成非同一性的觉知和解。
从最初宗教图像的复制,到世俗文献的传播、文人雅趣的交融,一直到近现代,不断探索版画本体语言的纯粹性。水印木刻作为东方精神的一种艺术性外化表征,它的体系始终保持着一种开放的姿态,从而与每个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生产达成同频共振。本次展览以当代青年艺术家的水印版画为视觉媒介,将“沈石”“火舌”“爱的挽歌”等喻象链接成一种进阶关系依序展开,意图摹写一首表征当下人类生存境遇的心灵之诗,借由水印独有的艺术仪式进一步追问:在征服自然、沈溺科技、探寻未知的文明演进中,人类又该如何以碎片之姿,铸就永恒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