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艺术中心自 2002 年首次举办李锡奇个展以来,持续与艺术家保持密切合作,并于 2016 年及 2019 年参与台湾现代艺术联展,李锡奇始终是这辈艺术家群体中的一位灵魂人物,是创意丰富而多元的艺术家,也是活跃的亚洲现代艺术推动者。我们自 2024 年正式代理李锡奇后,于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展出多件经典作品,广获关注。而此次「漆的轨迹」为签约代理后推出的首档个展,聚焦艺术家最为人熟知且具代表性的漆画创作,包括〈后本位〉、〈本位.新发〉、〈风起.水涌〉、〈汉采.本位〉等系列中的经典之作,展现他以漆材质开创抽象美学的独特语汇。同场并展出「本位系列」版画十件两组,灵感源自 1969 年人类首次登月,以及古往今来文人对月亮的浪漫想象,回溯李锡奇自版画实验至漆画实践的创作脉络,体现其跨越媒材、融合东方哲思与现代精神的艺术延续。
二战结束后,地缘政治使台湾成为冷战时期东亚的关键前哨,也是自由阵营边缘的文化据点。艺术在此情势下,逐渐成为建构本土认同与文化主体的重要语言,也使台湾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充满了矛盾与辩证。当抽象艺术席卷全球之际,亚洲各地艺术家纷纷以各自的文化背景响应这股浪潮。台湾于五○年代末出现的「五月画会」与「东方画会」正是这股能量的产物。作为东方画会的核心成员,李锡奇在战后艺坛崭露头角,他不仅挑战传统审美的框架,更尝试在前卫语汇中融入东方古典精神,开拓出属于自己的现代语言。
1949 年爆发的古宁头战役,让生于当地的李锡奇自幼便笼罩在战火阴影之中;他的求学岁月,也在两岸对峙与炮声轰鸣的背景下度过。政治动荡之际,李锡奇的祖母与大姊不幸在金门遭逃兵枪杀,家园亦被战火摧毁。1958 年的八二三炮战再度使金门陷入烽烟,彼时刚自台北师范学校艺术科毕业、滞留台湾的李锡奇虽得以避开战乱,然而故乡屡经炮火的无情洗礼,仍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并时常化为其创作中潜在的情感与意象。
李锡奇的创作兼具东方传统与西方现代思潮、横跨多重媒材,从版画、水墨、抽象书法到复合媒材与装置艺术。他的现代绘画艺术有两个重要的出发点:一是来自民间和传统民族因素的潜在影响;一是来自西方的现代艺术的直接吸引。由金门的乡土出发而交错在中国历史沧桑中的文化领悟,构成了李锡奇毕生绘画的宏大背景。而在台湾开放的艺术氛围中成长的历程又提供给了李锡奇对现代艺术多元选择的可能。综观体验这般背景与艺术人文资源,李锡奇有别台湾本岛的美学概念,让其艺术创作发挥出一阵独特出众的气息。
本次展出的作品自1960年代早期版画至2014年的成熟之作,完整呈现艺术家不同时期的实验与思想轨迹。透过他对形式与文化的持续探索,可见李锡奇如何在前卫与传统之间开凿出共存的道路,奠定台湾战后现代艺术的基础,并使东方精神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延续与深化。自 1990 年代起,他以漆为主要媒材创作,作品中融入传统文化中的匾额、门联符号,发展出七巧板式的构成,以错置、重组的方式拆解抽象符号,重新赋予其多变性与想象力。这些漆画透过富于民俗色调的材料与形式,营造出对比与惊异的视觉语汇,成为李锡奇个人创作的重要记号。此系列亦可视为他 1970 年代书法画精神的延伸与风格的转化,体现其持续探索与创新的艺术生命力。
李锡奇 (1938-2019)
1938年出生于金门古宁头北山村,1955年保送入台北师范学校艺术科,并于1957年在该校举办个展,展现出他的艺术潜力。1958年,他与杨英风、陈庭诗、秦松、江汉东和施骅等艺术家共同组成了「现代版画会」,后来又加入「东方画会」,并成为该会中后期的重要成员之一。在他的艺术生涯中,李锡奇积极参与「台湾现代艺术运动」,创作不断,获奖无数。
1960年代中期,李锡奇与诗人及艺术家朋友们共同发起了第一、第二届现代艺术季,激发了许多年轻人的热情,为艺文界注入了蓬勃的生气。这段时间正是台湾文艺的黄金时代。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期间,除了创作,他还创办或主持多家画廊,策划了许多重要展览,其中不乏邀请海外现代艺术家如洪救国来台展出,对于台湾现代艺术的发展具有重大的贡献。
李锡奇的艺术生涯与其诞生于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他的创作核心在于推动台湾艺术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其作品类型多元,深刻探讨国族和在地文化,展现出奔放的想象力。李锡奇于2019年在台北逝世,留下了深远的艺术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