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影像

2015年6月20日 - 8月16日 台北

「不是影像」,继不是绘画后的亚洲艺术中心第二个关注现今中国当代艺术变化的展览。 不是系列,恰恰不是在谈当代艺术的是或不是,而是呈现一种面貌╱一种观点╱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形式。现今的中国当代艺术正在快速地发生变化,不是系列体现了这种变化,记录了正在发生的状态。

 

自1989年计算机发明以后,艺术实践上链接了电子速度迅速扩展,所有的新材料都进入了艺术。80年代的中国艺术家,一直惯于处在虚空间中认识世界﹐惯于利用各种新科技来进入艺术,这样的方式并不会让我们感到生疏。而有趣的是,他们和传统利用影像进入艺术的本质上发生了语言形式上的转变,去个人化/去叙事化/去观点化。本次展览的5位艺术家 : 徐文恺(aaajiao)、林科、刘国强、刘月、朱昶全,进行各种试验,甚至直接展示试验的状态,来试图调整我们惯于使用的认知方式,调整我们思考的逻辑习惯。

 

徐文恺(aaajiao)的作品是透过计算机计算后而随机生成蓝色多面体,再现矿物岩石生成的奇特风景。「物」不是实质的物,是只存在我们以为虚拟真实的物,那这还是「物」吗?

 

林科让计算机屏幕里的对象透过他巧妙而幽默的图像╱声音处理,同步成似乎和真实世界互相重迭、互相连通。但,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真的是在同一维度空间里吗?

 

刘国强探讨几何、时间、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跳脱惯性的思维方式,发掘生活中有趣的面向。在他的作品中,物品╱时间╱叙事都被颠倒了,不是原来面貌的各种关系,能发酵出什么样的关系?

 

刘月作品探讨「感知」的形状,参展作品是利用强闪光拍摄物体,画面仅留下物体的外轮廓,物质本身的颜色和属性被抽离了,视觉感知在这时候获得了一种挑战。看见的体验是一种真实的感知吗或只是一种抽象化的慨念?

 

朱昶全透过错置的影像与声音,打乱我们习以为常思考方式,将原本无相关连的事物重组,弱化了直觉性的附加意义。抽离了惯性思维,制作出的故事不明结构,这还是叙事抑或只是去叙事后的片段?

 

不是影像,呈现艺术家的各种试验,或真实,或颠覆,或虚拟,或抽象。这种种的试验,就如同影像在今天被试图当做一种新材料的实验,结果也许是影像,但也许不是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