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ntemporary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荣幸地宣布,我们即将于2015年10月31日下午3点于台北亚洲艺术中心二馆举行“陈彧凡”同名个展开幕式,是中国艺术家陈彧凡在台湾的第一次个展,展览将持续至2015年12月6日。
陈彧凡的作品围绕着视觉的结构与意念的强度,并借由物与空间的集与散,构成了他独特的艺术实践。作品由点和线组成的平面,面与物构成空间,再以迭加与重复行为发展出时间的线索,这是艺术家与材料的沟通过程,也成为陈彧凡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像是一种自我体验的修行;以当代艺术的角度来看——是一种观念性行为艺术。
在80年代的中国,抽象性或是使用非符号性的作品在当时充满社会政治现实的艺术主流话语中是具有反抗性的意义。在表现形式上选择“抽象”的中国艺术家们,这是一种抒发心灵的出口,一种不被现实所淹没的积极逃避;于是在此,就不能将陈彧凡与西方抽象表现艺术划上等号。或许是可以回到他人生的出发点福建莆田,2011年借由以故乡的木兰溪为主体的创作“木兰溪计划”(陈彧凡、陈彧君共同创作),不仅是强调在艺术家的个人生活、历史和记忆,更是突显出陈彧凡在创作中回溯文化主体与生命源泉的特质。虽然作品在具体的形象上抽离,但其实内在富含着叙事性、文字性与东方的哲学性,中国的策展人在解释陈彧凡的创作上,形容他是的指向一个“道”和“禅”的意念空间。
这次台北个展的作品中,节选了陈彧凡不同时期的系列作品,从早期的“庄子”、近作“衍生物”与装置作品“山水”完整的向台湾观众呈现陈彧凡的创作思路。表现形式上陈彧凡使用当代的艺术表现方法,在精神层面上吸取自于中华文化的土壤。这两种线索相互的揉和中,集合个人记忆与文化底蕴在抽象跟观念之间游离,订立了他独特的个人创作语汇。也彰显70年代一辈中国艺术家强调自我个人意识的特征下,对于当时闭塞的社会政治现实及集体意识的反抗性。这是中国式的前卫、当代,又或许可以理解成新的东方精神。(文/姜毓芸)
关于艺术家
陈彧凡,1973年出生于福建莆田,1997年本科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艺术学院,200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研究所。现工作生活于上海。重要个展包括“陈彧凡”(A+ Contemporary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亚洲艺术中心台北二馆,台北,2015),“白色之上,黑色之下–陈彧凡个展”(安信信托?至美空间,上海,2015)、“空间志No.1–陈彧凡、陈彧君”(AYE画廊,北京,2014),“木兰溪–不居”分别在2013及2012年于莱比锡与柏林Zhong画廊展出,并于北京展出“褶曲的时间–2012陈彧凡新作展”(AYE画廊,2012)、“陈彧凡、陈彧君–木兰溪”(博而励画廊,2011)、“化一”(AYE画廊,2010)。重要群展包括“不是绘画–关于绘画边界的探索”(台北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15)、“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我们从未参与”(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OCAT),深圳,2014)、“不合作方式2”(格罗宁根美术馆,格罗宁根,2013)、“不一不异–中国青年艺术家实验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2013)、“镜子与影子:中国当代艺术”(印度尼西亚国家美术馆,雅加达,2013)、“ON|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3)、“韩国光州双年展特展:Ctrl+N–非线性实践”(光州市立美术馆,光州,2012)、“2011成都双年展特别邀请展之‘日用–常行’文献展”(成都当代美术馆,成都,2011)、“后传统,放大的切片–第四届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2010)。现工作生活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