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李真台湾大型雕塑首展

2011年11月6日 - 12月4日

负责人

彭锋(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杨心一(美国康乃尔大学艺术史博士)

地点|中正纪念堂-民主大道、两厅院艺文广场(自由广场)

 

李真,1963年出生于台湾,是极受瞩目的当代艺术家。1999年,李真作品首次于台北曝光,自2000年来,李真不仅在世界重要城市如纽约、芝加哥、迈阿密、巴黎、伦敦、日内瓦、威尼斯、上海、北京、新加坡等多个城市展出。2007年更获邀参加世界当代艺术最高殿堂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中举办个展、2008年中国美术馆个展、2009年受邀于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举办户外大展。在2011年,为中正纪念堂开馆31年来,首次于民主大道、两厅院艺文广场(自由广场)启动亚洲最大户外雕塑展,从台湾地标向世界展示李真十二年的创作成果,圆满而大气,绽放东方气韵与当代视界的完美结合。

 

展览场地“中正纪念堂”于台北市政治枢纽的中心,于台湾地理及历史具有重大意义,白色大理石及宝蓝色琉璃瓦的搭配,塑造出极具特色的东方建筑,其壮丽宏伟的建筑风貌已成为台湾最具代表性的国际地标之一,与李真大气的新东方雕塑相互辉映。

 

此次展览集结李真从1998年至今的20件重要大型作品,含五个不同创作系列:【虚空中的能量】【大气神游】、【神魄】、【天燧】和最新的【青烟】系列,完整的展示艺术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此次展览无论是在完整度、作品数量及雕塑尺寸,可以说是艺术家至今最重要的个展。

 

系列作品导读-

 

【空灵之美1992-1997】是李真创作的初期阶段。他改变传统佛像后,《水月观音》(1992)、《一叶》(1996)等作品于是诞生,此阶段作品仍保留传统佛像的面貌,却在结构上有些微的不同,影响所及,现今坊间工艺也采用此结构来表现,蔚为风潮。李真将本阶段所发展出的空灵美感,自称为「初期的赞叹」。

 

【虚空中的能量1998-2000】无欲、清静、无为的开脸形象,加上气能充塞的身形体态,使得李真的佛像或菩萨像显得「既重又轻」。若就风格的模拟而言,这样的美感气质反而越过了唐宋之风,而更接近六朝高古佛教造像的神气与意韵。

 

【大气神游2001-】从禅宗思想来看【大气神游】中的张力,无非是要做到空而不无,在“内在”与“超越”之间达到适当的平衡。李真雕塑所蕴含的往来牵扯的矛盾,用“张力”这个词来描述并不恰当,因为这些塑像的形貌完全是安详平和、心定意凝的。他们只是撩动了观赏者的心灵,在那里激发出虚来实往的动势。

 

【不生不灭2008-】经过十年的酝酿,李真藉【神魄】点出神对人的意义,他说:「这是未定天数,也是一种虚幻的价值,源于人祸天险。」佛教造像仪轨、道教诸位神仙以及台湾民间宗教,为他的艺术实验提供了养分极其丰富的土壤。他既了解西方艺术家的思想与艺术策略,又欣赏非洲及大洋洲艺术丰富的造型与形象,作品遂卓越不凡,不受单一的规范与传统所限。因此,人们对李真雕塑作品及装置的接纳总是模棱两可,产生出同等恰当并又时而互相矛盾的多种解读。以木头、绳索、陶土等为媒材,传达雕塑本体元素的语汇。他刻意藉由长时间的氧化作用而使雕塑的质地蜕变,作品与大自然的互动,犹如经历时空日月的自然艺术。李真试图探讨永恒的意义:生命究竟应由物质、身体、还是精神的活跃性来决定呢?

 

【天燧2009-2010】系列作品只完成八件即结束。点灯像是生活的“养息”,也有进行某种仪式的乐趣,造型远比之前各系列更丰富多元,李真首次着手人物雕塑,刻意呈现东方人体相圆润的辨识特质。此系列将人与高处的塔、亭、天火连结在一起,含蓄地点出这些看似遥远之物,其实负载了丰沛的东方人文情思。

 

【凡夫2010-】系列,李真说:“它刻划人性的面貌,呈现你我的习气。”许多人认为他创作仅追求自我精神愉悦,事实上《蝴蝶王国》(1999)、《糜糜》(2006)等作品即是对社会议题的关照。人们往往陷入生存生性的漩涡中,故李真以诙谐戏谑的态度嘲讽世俗,也自我调侃,某些作品甚至隐含粗俗的图像,以丰富的艺术语汇呈现通俗之驳杂、纷沓与活力。

 

【青烟2011-】无形的云雾提供了艺术家发想【青烟】的灵感,而云的抽象性同时也是他创作的源头,早期的【空灵之美】、【大气神游】系列中之多件作品即有云的元素,复于2011年始以不锈钢铸造进行【青烟】。光是仿造云雾的模样并不能满足李真,此系列的造型回归到烟云的本色,思想上则是以云气暗喻灵魂的状态,他首度挑战以重材质仿拟空气感,藉以探触记忆在时空变幻中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