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身:恐怖谷

2016年7月16日 - 9月4日 上海

A+ Contemporary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荣幸地宣布,即将于2016年7月16日举行由青年策展人杨紫策划的群展“肉身:恐怖谷”,参展的七位艺术家包括姜琤、李琦、沈阳超、孙文浩、王墒、谢燚与张如怡。此展为A+ Contemporary的青年策展人项目,呈现青年策展人在观察同一世代艺术家创作实践的归纳与分析。杨紫结合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的“肉身”(La Chair)概念,以及森政弘(Masahiro Mori)的“恐怖谷”理论,让两个概念构成动宾关系——作品作为“客体”,是艺术家“主体”的“分泌物”,参与艺术家感官知觉的形成,也经历了两者冲突、和解的辩证历程。展期持续至2016年9月4日。

 

犹如“恐怖谷”理论所暗示,展览包括的全部创作者与作品常常出现相像的特征。以姜琤为例,他有计划性地将自己的形象介入于作品中,同样植入的,是时间、空间与自己的感受,在平面创造出多维度的纵深。李琦创作的屏幕“对话”,以探讨艺术家身份及工作性质的议题,而盛装电视的木条,是与艺术家不曾谋面的木料工人每天要打交道的生产数据,于是,对话的范围被进一步扩大。沈阳超将同等于自己体重的二手手表、照片与工具置于一处,展现出与时间衔接的、难以描述的私密经验。“相像”是艺术家自己的主体性分享给外在事物的过程,由于分化过程中作品会抢夺艺术家的主体性,造成双方对峙和分歧。而对此进行弥合,是贯穿展览的另一条重要线索。

 

“肉身”概念恰好是这条线索的隐喻。在梅洛-庞蒂看来,意识不等同于“我思”,而与常常被对立于它的身体存有原初的统一性,行动着、欲望着。策展人的矛头所指向的,是艺术家与作品的统一性在当下艺术语境中被不断否定的现状:对新闻事件过分快速的反应,对时髦潮流未经消化的追逐,以及作品因商业等目的不断地策略化、形式化,与艺术家生活体验产生巨大的鸿沟。“肉身:恐怖谷”中的全部作品,均从不同的角度跨越这条鸿沟。谢燚以大尺幅灯箱呈现一张1950年代情色幻灯片,营造如高速公路擦身而过的转瞬即逝感,以自己图像采集的过程,形成个人审美结构从自我内部的跨越。张如怡用社交媒体微信拍摄因短路而迸出火光的接线板,用被忽略的日常事物呈现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与切身体验。孙文浩的作品将自己家乡的纪录片,融入剧本《十集大型电视连续剧〈圣人蛋〉》,述说游子回到家乡莫名的疏离感。王墒展出自制的高级珠宝,与「伪广告」式的录像作品相互呼应,诉说着人类的渺小,同时也响应自己的事业历程。

 

“肉身:恐怖谷”现场将形塑成一间暗房,策展人犹如引路人一般,呈现艺术家与作品之间不断制衡、反复摩擦的深刻轨迹。他们的交融无休止地继续,总是悬而未决。好在,两者总是向现实世界敞开大门,并能够获得开放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