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 畫廊集錦 D01|原住民藝術特區 S01

台北世貿一館(台北市信義路五段5號), 2025年10月24日 - 10月27日 

藝術家

莊喆、朱銘、許東榮、葉子奇、董小蕙、李真、蕭其珩、Howard Fonda、Charlotte Keates

 

尊榮貴賓預展 

10.23 (四) 12:00 – 21:00 

 

貴賓預展 

10.23 (四) 15:00 – 21:00 

10.24 (五) 11:00 – 14:00 

 

公眾開放 

10.24 (五) 14:00 – 19:00 

10.25 (六) 11:00 – 19:00 

10.26 (日) 11:00 – 19:00 

10.27 (一) 11:00 – 18:00

 

亞洲藝術中心將於2025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於「畫廊集錦」展位 D01 展出九位國內外藝術家,包含莊喆 ( 台灣、美國,1934- ) 、朱銘 ( 台灣,1938-2023 )、許東榮 ( 台灣,1947- ) 、葉子奇 ( 台灣、美國,1957- ) 、董小蕙 ( 台灣,1962- )、李真 ( 台灣,1963-)、Howard Fonda ( 美國,1974- ) 、Charlotte Keates ( 英國,1990- )、蕭其珩 ( 台灣,1991- )。除此之外,亞洲藝術中心亦持續與畫廊協會及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合作,參與本屆「原住民族藝術特區」於展位S01的媒合展出,策展人徐文瑞以「生存韌性的藝術」為題,推出五位藝術家包含希巨.蘇飛(Siki Sufin,1966-)、塗南峰(Laluyu Vodu,1964-)、安聖惠(Eleng Luluan,1968-)、米類.瑪法琉(Milay Mavaliw,1962-)、宜德思.盧信(Idas Losin,1976-)。五位藝術家的作品,從木雕、編織到繪畫,呈現出原住民族藝術在當代語境中所展現的多元面貌與創新實踐,體現「生存韌性」所代表的生命力與文化延續。

 

於「畫廊集錦」D01 的主展位,李真「大氣神遊」系列重要作品《清風雲露》充滿著神仙和詩人的浪漫情懷,並曾在法國巴黎凡登廣場(Place Vendôme)展出,其雕塑形態自若愜意,雲朵竟如此輕巧飄然,讓人賞心悅目。亞洲藝術中心亦於畫廊同步推出李真個展「迷思與不解:人性逆襲另類詭辯」;朱銘的〈人間系列─芭蕾〉則細膩地展現人間姿態的優雅與力度;莊喆的繪畫根植於抽象,並拓展出東方書法的哲學結構圖像;許東榮的雕塑專注於材料的實驗與形式的邏輯推演;葉子奇則藉由卵彩技法,深入表達自然景觀中的光影流變與精神寧靜;董小蕙的油畫和水彩,通過抽象符號性的視覺語言,構建東西交融的內在世界。這些作為現代與當代橋樑的藝術家,共同回應20世紀以來東西方藝術交流的深層脈絡,展現出異中有同的藝術語言與東方精神的當代表述。 此外,蕭其珩、Howard Fonda,以及 Charlotte Keates,他們的創作深植於當代語境,並從不同文化背景出發,從環境生態到個人經驗的感知轉化,作品在形式與觀點上皆展現強烈自主性,同時藉由共同的當代性命題,建立起一種跨文化、跨地域的藝術對話。三位藝術家目前亦參與亞洲藝術中心與朱銘美術館合作之「心象/外相:國際當代繪畫特展」,於朱銘美術館展出。值得一提的是,Charlotte Keates 近期受邀於倫敦新龐德街的愛馬仕旗艦店展出空間裝置,獲得佳評。其作品在場域意識與敘事美學之間展現出獨特的空間詩性,亦延續其繪畫中對空間敘事的探索與凝視。


另一方面,於展位S01的「原住民藝術特展區」,展題「生存韌性的藝術」聚焦當代原住民族藝術家如何在歷史與文化的交織中,展現面對殖民創傷、文化流失與現代處境的堅韌創造力。展出的五位藝術家中,阿美族的希巨.蘇飛以木雕承載部落神話與歷史記憶,關懷族群在殖民與戰爭下的經驗,作品展現對故鄉與身份的深刻反思;排灣族的塗南峰以精緻的木雕圖騰呈現禮刀與祭儀連杯,延續文化階序與信仰內涵,使傳統器物在當代轉化為文化象徵;魯凱族的安聖惠(峨冷.魯魯安)以編織與裝置探索文化記憶、環境失衡與女性身份的命題,交織著個人經驗與族群課題;卑南族的米類.瑪法琉則以獨特的「織畫」風格重構傳統圖騰,在神話、人、自然間傳遞文化延續與生命韌性的力量;太魯閣/泰雅族的宜德思.盧信則從部落文化養分出發,以繪畫建構自我與族群的當代形象。她善於轉化傳統符號為繪畫語言,並藉由「跳島」計畫串連太平洋島嶼,開展跨文化的對話,使作品展現兼具在地深度與全球視野的力量。展題「生存韌性的藝術」,意味著這些藝術家不僅代表著原住民族經歷苦厄歷史破繭而出的新生命,同時他們的作品本身也是訴說這些曲折幽微故事的力量。

 

本屆為亞洲藝術中心連續第二年參與「原住民族藝術特區」的媒合展出,藉由與「畫廊集錦」雙展位的串聯,希冀拓展藝術在多元文化脈絡中的對話可能。除了延續我們長年對亞洲現當代藝術的深耕與策展實踐,亦展現出如何於多重文化脈絡中,凝鍊形式語彙、推進當代命題,交織出穿越地域、世代與歷史記憶的視覺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