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戰後現代主義藝術先驅
展位 | M05 Frieze Masters
藝術家 | 楊英風、朱為白、朱銘
日期 | 2025.09.03-06
VIP預覽
2025.09.03 (三) 11:00 - 19:00
2025.09.04 (四) 11:00 - 15:00
開放時間
2025.09.04 (四) 15:00 - 19:00
2025.09.05 (五) 11:00 - 19:00
2025.09.06 (六) 11:00 - 19:00
亞洲藝術中心長期投入於推廣戰後現代藝術,且很榮幸於世界頂尖的斐列茲首爾藝術博覽會 Frieze Masters 展區呈現三位臺灣戰後藝術的代表人物-楊英風(Yuyu YANG, 1926–1997)、朱為白(CHU Weibor, 1929–2018)與朱銘(JU Ming, 1938–2023)之重要作品。本畫廊與三位藝術家長年維繫緊密合作關係,並早在正式簽署代理合約之前,便已展開持續性的交流與研究。透過長期的學術研究與國際交流,亞洲藝術中心致力於將其創作置於臺灣現當代藝術發展的宏觀脈絡之中。
此次展覽亮點包括楊英風富含詩意的「書法系列」中極為珍稀的銅雕《梅花鹿》、朱為白從未曝光的布面畫作《滾滾思潮》;以及朱銘國際知名的「太極系列」雕塑作品。
朱銘《太極系列》中鏤刻的線條,其技術淵源可追溯至楊英風作品《太魯閣峽谷》與《夢之塔》中使用的手法,兩者皆以雕刻保麗龍模型後翻鑄為銅所製成,這些媒材亦為兩位藝術家所偏好。小尺幅的《太極拱門》雕塑,以細膩且富節奏感的造型,呈現兩位對打姿態的太極人物轉化為和諧對稱的拱形結構。《滾滾思潮》則透過朱為白對織物的熟稔操控,打破平面作品的限制、創造出浮雕般的立體肌理與結構。其於《動》與《傳承 II》中所採用之水墨與剪紙技法,亦與楊英風「書法系列」中的《梅花鹿》形成詩性呼應,線條靈動流暢,傳承自中國古代文人藝術的審美精神。
本次展出作品的創作年份自 1962 年起,當時正值臺灣前衛藝術運動高峰期,包括楊英風與朱為白分別所屬的五月畫會與東方畫會,一直延續至 1998 年朱銘發展「太極拱門系列」之成熟階段,時間跨度近四十年。三位藝術家作品共同勾勒出臺灣藝術史中的關鍵軌跡,一段不僅吸納西方現代主義語彙,同時積極主張本土文化表述的創造性時期。他們的在藝術史上所留下的軌跡至今仍深刻影響並啟發當代藝術實踐。
楊英風 (1926-1997)
字呦呦,一生創作二千五百餘件跨領域作品,包括 1970 年於日本大阪萬國博覽會代表作「鳳凰來儀」景觀雕塑,獲殊榮無數,是台灣戰後最具代表性與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其影響藝術家包含聞名國際的朱銘。
楊英風對大自然的喜愛,源自幼時生長於鍾靈毓秀的宜蘭,日日與山水為伍,使他在泥塑及剪紙中蒙發了熱愛藝術之芽。在東京美術學校建築系的求學歷程,以及義大利旅居三年的經驗,反而使楊英風體認到東、西文化及美學的差異,捨西方科技及物質的過度使用與發展,而漸漸地領悟中國哲思追求人類 ( 微觀 ) 與自然環境 ( 宏觀 ) 交融、和諧共生的「天人合一」之哲理。
他的藝術創作師法自然、尊重自然、美化自然、保護自然,並融於大眾的生活。正如同他的字「呦呦」取自《詩經.小雅.鹿鳴》,覓得甘泉的野鹿發聲呦呦,乎朋引伴共引清流,楊英風以奉獻、讚頌的精神,期望塑造超越時空的文化永恆意象。
朱為白 (1929-2018)
啟發於空間主義創始人封塔那(Lucio Fontana 1899-1968),朱為白長期投入對空間主義的探索、透過刀剪線縫手藝營造空間感,以劃破畫布的方式,創造出虛實交錯的空間而進一步呈現藝術家對生命的感悟。朱為白最廣為人知的布料操作技巧,打破平面限制,使畫面呈現浮雕般的立體效果;而他在紙上作品中所開創的水墨剪紙技法,則呼應了古中國文人藝術中線條流動的美學精神。
展覽紀錄包括 1971 年於美國加州史丹佛大學舉辦的個展,以及 2005 年台北市立美術館的「朱為白回顧展」;另曾參與 1969–1970 年「第十一屆現代版畫展」及「第十二屆現代版畫展」、1974 與 1979 年英國的「第四屆英國國際版畫雙年展」與「第六屆英國國際版畫雙年展」;1981 年於台灣省立美術館(今國立台灣美術館)舉行的「東方‧五月二十五週年聯展」;1996 年上海美術館主辦之「台北現代藝術交流展」,以及 2024 年由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的「五月與東方-台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特展。
朱銘(1938-2023)
朱銘為華語藝術界舉足輕重之雕塑家,其作品蘊含深厚人文關懷,風格剛勁有力、鑿痕明確,展現出強烈的形體張力與精神內涵,自 1970 年代起即引發藝壇高度關注,並於當時重探與復興本土文化的文化運動浪潮中,成為極具象徵意義之藝術代表。
1997 年朱銘成為華人世界第一位在法國凡登廣場舉辦展覽的藝術家,象徵其國際藝術聲望,已達巔峰。此後,朱銘於 1999 年在盧森堡、比利時布魯塞爾,2003 年在德國柏林都有重要展覽,並有作品被當地收藏。2006 年、2010 年兩度在北京的中國美術館展覽,2014 年在香港藝術館舉辦「刻畫人間─朱銘雕塑大展」,橫跨歐、亞各國的豐富展覽經歷,代表著一位藝術家永不懈怠的努力與堅持。
1987 年開始,朱銘逐步落實他「種活藝術種子」的夢想,從無到有,從荒地變桃花源,在台灣金山創建了一座美術館。1999 年,朱銘傾注一生積蓄和十二年漫長辛勞的美術館正式開幕。「朱銘美術館」成為他最大的一件作品,亦代表著藝術家對社會最大的付出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