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展藝術家|朱為白、莊喆、馮鍾睿、李錫奇、楊英風
貴賓預展(只限獲邀請人士出席)
3月26日(三)12:00 - 20:00
3月27日(四)12:00 - 16:00
3月28日(五)12:00 - 14:00
3月29日(六)12:00 - 14:00
3月30日(日)11:00 - 12:00
開幕之夜(只限獲邀請人士出席)
3月27日(四)16:00 - 20:00
展會開放時間
3月28日(五)14:00 - 20:00
3月29日(六)14:00 - 20:00
3月30日(日)12:00 - 18:00
在 1950-60 年代左右,正當抽象表現主義挾著自由世界的意志於全球興起再一次前衛浪潮之時,臺灣藝壇亦傾力躬逢其盛,不安於室的藝術家與文化工作者奮力在嚴密的政治審查與資訊控管的狹縫中與國際思潮接軌,並試問「我們」的現代藝術所為何物?在抽象的基礎上,臺灣開啟了藝術史上最關鍵的一個篇章:畫會時代。
本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亞洲藝術中心將聚焦在自 1950 年代末於臺灣興起的前衛藝術風格,於展位展呈最具代表性的兩大畫會:「五月畫會」與「東方畫會」的朱為白(1929-2018)、莊喆(1934-)、馮鍾睿(1934-)與李錫奇(1938-2019)4位藝術家的繪畫作品,以及抽象雕塑開拓者楊英風(1926-1997)的作品,梳理臺灣現代藝術在戰後的發展脈絡。
二戰後,位處戰略要衢的臺灣成為冷戰角力中的最前線,亦是自由世界的邊陲地帶,而藝術遂成為辨識在地文化與主體性的重要依據,這也讓臺灣現代藝術的進程有著許多的矛盾與思辯。正逢抽象繪畫強勢席捲全球藝壇之時,包含臺灣在內的亞洲各地無不在此潮流下積極做出回應與實驗,而五零年代末期成立的五月、東方畫會等藝術社群,便是在此環境下誕生的;如五月畫會的楊英風、莊喆與馮鍾睿,東方畫會的朱為白、李錫奇等活躍於藝壇的藝術家,在挑戰傳統觀念框架的同時,也試圖在前衛主義的形式中彰顯東方古典文化的特質。展覽援引華特.班雅明的「靈光」概念,作品的展呈使觀看經驗超越文本脈絡的閱讀,儘管人們可以透過文本或言語理解藝術被創造的時光背景,但作品所附載的「靈光」,驅使我們觀照藝術家在創作當下的思緒與時光,並藉作品回望臺灣現代藝術的濫觴。
如朱為白突破二維平面,在簡練純淨的結構中,賦予有無相生、虛實相應的道家意涵;馮鍾睿深受中國書法影響,並鑽研佛學,他在抽象構圖中融入漢字,以拼貼形式創造畫面肌理,堆疊色彩層次;莊喆則以山水自然為創作根源,將傳統水墨「筆法」與西方抽象表現主義融匯;而李錫奇作品兼具東方傳統與西方現代思潮,創作形式從版畫到水墨,從抽象書法到綜合媒材以及裝置皆有涉獵。展覽作品含括藝術家們多件最早自 1960 年代以至 21 世紀晚近的傑出作品,呈現豐富而完整的論述脈絡,期透過眾藝術家在前衛中找尋與中國古典共存的形式語彙,開創臺灣戰後的現代藝術運動,他們奠定的美學養份,更持續深化東方精神在當代藝術媒介中的價值。
最後,楊英風身為臺灣戰後最具代表性與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本屆展覽將以其標誌性的不鏽鋼系列作品為主軸,回望其精彩而豐富的創作生涯;作為一個鮮明的創作特徵,楊英風藉紙雕手法塑成,將笨重的不鏽鋼材轉化為另一種輕靈飛揚的意象,故此本系列中的「鳳凰來儀」即是在此概念下,傳統文化與個人記憶的綜合呈現,是楊英風一生最具代表性的重要創作之一,亦以此作代表出展 1970 年的日本大阪萬國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