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朱為白:一念破萬象: Booth F04

南港展覽館1館4樓 (台北市南港區經貿二路1 號), 17 - 20 January 2019 
藝術家|朱為白
 
貴賓預展
Jan. 17(四)2~5pm
Jan. 18 ~ 20(五、六、日)11~12pm
 
開幕酒會
Jan. 17(四)5~9pm
 
公眾開放
Jan. 18(五)12~8pm
Jan. 19(六)12~7pm
Jan. 20(日)12~5pm
 
亞洲藝術中心將於首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呈現抽象藝術大師「朱為白」1965-2017共13件精選作品。其創作的多元表現方式,將帶領我們從多角度一窺他詮釋東方美學的獨特視野,及探究其創作脈絡中東方文化思想橫亙半世紀的現代化進程。
 
作為東方畫會的主要成員之一,朱為白自1960年代起即受時代風氣的激發,而在創作上出現改革東方意象的思維,開展其多媒材的實驗性藝術創作。他1970年代的主要創作型態之一是獨版的玻璃版畫,山水的傳統畫法被他簡化為幾何圖形,呈現半抽象形態,具象與抽象、實與虛的融合與對比,大膽地以超現實畫風展現文人精神對於自然萬象的崇仰以及「天人合一」的美學,宇宙山水在此類創作中隱約有形,竟更顯渾厚。
 
朱為白亦受封塔納空間主義的啟發,捨棄純平面創作而轉向以紙本和布為主的多媒材組合,以割剪、疊層、拼貼的手法突破平面的侷限,他僅將布本身塑造出立體空間,即呈現水墨的厚實、韻律、甚至精神深度,其富有節奏感的線條與動態性的形式,超越了具體事物本身,在他手中逐漸演化成純粹的意象。另外,朱為白慣用單色調,其用意與「留白」可謂異曲同工,作品構圖佈局中的「虛」則暗示道家哲學中「無為」的理想境界,在此,這位創作者本身的性格特質,自然流洩。
 
東方美學經歷過一場現代化的追尋與革新因而呈現今日的面貌,在眾多創作者之中,朱為白便是一個突出的案例:他從傳統既定的形式中汲取精華,發揚水墨的「精神」本質,跳脫傳統的框架,選擇了一條專屬於他個人極為異數的藝術語彙,以「一念破萬象」氣度與遠見,指出水墨與現代化東方美學融合後的嶄新發展路徑。
 
朱為白(1929~2018)
1929年出生於南京,本名朱武順。1949年隨軍來台。1953年在廖繼春的「雲和畫室」習畫。1958年起加入「東方畫會」。1960年啟發於空間主義創始人封塔那(Lucio Fontana),朱為白的創作突破材質的平面限制,透過刀剪線縫手藝營造空間感,進一步呈現藝術家對生命的感悟。藝術家重要個展包括1971年加州史丹佛大學個展、2005年台北市立美術館的「朱為白回顧展」、2012年關渡美術館的「造空者」、2018年亞洲藝術中心的「朱為白回顧展-破空為白」;重要群展包括1969-1970年「第十一屆現代版畫展」及「第十二屆現代版畫展」、1974與1979年英國的「第四屆英國國際版畫雙年展」與「第六屆英國國際版畫雙年展」、1981年台灣省立美術館(今國立台灣美術館)的「東方‧五月二十五週年聯展」、1986年於香港的「台北現代畫1986香港大展」、台北市立美術館的「中國現代繪畫回顧展」、國立歷史博物館的「中國當代繪畫展」、1987年國立歷史博物館的「中國當代繪畫新貌展」、1988年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的「現代繪畫展」、1996年上海美術館的「台北現代藝術交流展」、2003與2004年台北市立美術館的「長流-50年代台灣美術發展」、2016年台北亞洲藝術中心的「1960–台灣現代藝術的濫觴」、2017年比利時伊克塞爾博物館的「從中國到台灣–抽象藝術先鋒(1955-1985)」、2018年亞洲藝術中心於香港巴賽爾藝術展呈現的朱為白、馮鍾睿雙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