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台北藝術博覽會: Booth F02

台北世界貿易中心一館 | 110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5段5號, 17 - 21 October 2019 
藝術家
李真、馮鍾睿、楊識宏、董小蕙、吉原治良、松谷武判、元永定正、關根伸夫、原口典之、小清水漸、阿凡迪
 
亞洲藝術中心在2019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的F02展區,帶來11位藝術家,我們將展位分成3+1個區塊。「東方轉譯」是從最初經營的脈絡,作為呈現華人戰後藝術發展樣貌的展區;而近幾年,我們將版圖擴張,從華人到海外華人、東南亞及日本戰後藝術,致力進行推廣和研究;我們自2017年鍾泗濱百歲冥誕展,開啟了對東南亞戰後藝術家的發掘;本次「印尼戰後:阿凡迪」展出印尼表現主義巨擘阿凡迪,他以風景繪畫記錄各地的景觀與時事,更生動地詮釋人、地或宗教的「場域精神」;「物質與形式」,是自今年1月,我們辦了物派的關根伸夫個展「空相-皮膚」,而後又在5月舉辦後物派的原口典之個展,此三個展區,可謂是亞洲區戰後藝術發展的濃縮版,也可在戰後藝術的發展中,看到全球與區域間交融的關係,既開放又獨立的特質。最後,藝術家李真的展區以茶室的概念呈現「一種新東方精神:任真而境外」,展出最新平面作品「銀黑系列」等,及首次曝光的早期平面創作和雕塑〈普陀山〉。
 
任真而境外
在李真的平面創作中,我們可以把它分為兩大部分,第一是源自於與雕塑本身有密切關係的原稿,如大氣神遊、天燧等系列;而另一部分是建立在李真早期創作脈絡中的平面作品之發展,最早可追溯到1997年系列水墨卷軸的創作,如〈冰石〉、〈深潭光影〉等,亦呈現雕塑般山水;在畫面中類似於刻紋的細微線條(呈現在《普陀山》的底座),取代了傳統的山石皴法,展現出一種氣能流竄的自在。往後更有類似於山水、文字等怪異型態的作品,夾雜創作時的心緒,融入其中各自的趣味;再造一種新東方精神的抽象藝術語彙,任真而境外。
 
東方轉譯
 
在東方固有的文化底蘊,經過形式、媒材或語境的轉化,創造出「新東方」的藝術精神,就是此次「東方轉譯」的宗旨;亞洲藝術中心帶來五月畫會的馮鍾睿,受到戰後抽象表現主義風潮的影響,他運用東方元素佐以抽象繪畫表現,在戰後的台灣藝術發展中扮演新時代開端的角色。另外一位台灣的抽象巨擘楊識宏,繼承1950年代以波洛克為代表的抽象表現主義之觀念與風格,不再急於捕捉風雲詭譎的外部環境,轉而觀照自身的內在經驗。早期受到西方印象派影響的董小蕙,後受到老莊思想的啟發,開創了心靈意象的創作。
 
印尼戰後:阿凡迪
 
東南亞的戰後藝術可以兩個主軸分類,一是海外華人;另一則是原生於東南亞的藝術家。本次展出的印尼藝術家阿凡迪,以繪畫記錄他豐富的旅遊經歷,不僅描繪各地的景觀與時事,更生動地詮釋了的人物、地方風情,或所謂的「場域精神」;由於印尼在荷蘭殖民時期出現了一批20世紀西方藝術史學家,印尼當地藝術家因而有機會接受西方美學之薰陶,在當時印尼藝術中心「日惹」聚集了許多當紅藝術家,其創作多反映日常生活的現實或是對政治的批判。固然當時主流的藝術語彙為純粹的具象表達,然而卻有著少數幾位出生於此的藝術家,並不理會主流藝術的形式,投身於抽象藝術的探索,在印尼現代抽象藝術史上留下了不可取代的地位。
 
物質與形式
 
本展區以類似於時間牆的方式呈現「具體派」與「物派」在日本戰後的關係;在日本現代藝術發展的歷程中,我們以二戰做一個斷點。戰前,日本自十八世紀中葉就開始明治維新,打著脫亞入歐的口號全盤西化,藝術發展自然也受到西方深化的影響。曾為戰前藝術團體「二科會」一員的吉原治良在1954年成立了具體派,在白髮一雄與元永定正等人的加入後,以「不模仿他人」為宗旨,試圖在日漸式微的日本藝術中,開創屬於日本的新風貌;於1963年加入的第二期成員松谷武判,在具體派解散後,開創出更為前衛,以原始材料的純粹繪畫表現,如「溪流系列」。在六〇年末,日本戰後另一個受到矚目的「物派」在關根伸夫、小清水漸等人的帶領下,也包括後期的原口典之在內,興起了一股「物」的藝術浪潮,視材料本身為主體,從物質中找尋某種意涵和語彙。總觀兩者,同樣在追求形式與材料的本質和物性,與同期間的西方藝術達到對等甚至相互影響的關係,又如接力般的將日本戰後藝術推向世界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