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李再玲、法賈西迪
線上展廳
http://www.artbasel.com/rooms/detail/2o256/Asia-Art-Center
(線上展廳瀏覽須先點此註冊為 Art Basel 網站用戶)
貴賓預展
2021年5月19日(三) 2-8 pm
2021年5月20日(四) 2- 8pm
2021年5月21日(五) 2-4 pm
2021年5月22日(六) 12-2 pm
2021年5月23日(日) 12-2 pm
開幕之夜
2021年5月21日(五) 4-9 pm
公眾開幕
2021年5月22日(六) 2-8 pm
2021年5月23日(日) 2-6 pm
今年度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亞洲藝術中心藉李再鈐(1928)、法賈希迪(1930-2004)兩位異居於台灣與印尼的藝術家,呈現幾何抽象的形式於兩地的發展和演變。對比兩位藝術家的雕塑與架上繪畫作品,以不同媒材的對話重探當時兩地在不同文化與歷史脈絡下如何回應歐美現代藝術潮流的輸入。儘管李再鈐和法賈希迪未曾在彼此的創作生涯中有過實質的交流,但卻同樣以幾何元素為其主要符號之一,並藉此回應他們各自的文化背景。戰後自中國離散海外的藝術家爬梳,是亞洲藝術中心奠定研究脈絡的基礎,並以此向外擴延至1950年代以降台灣與東南亞地區現代藝術的發展面貌,以比對時、空等客觀背景與藝術創作間的交互作用。
李再鈐的雕塑主要受到60-70年代的低限主義影響,適逢西方現代藝術以強勢文化輸出至亞洲各地之時,台灣藝壇也在抽象藝術的形式上結合東方美學積極回應。而李再鈐發現低限主義的核心概念與中國老莊思想及禪學頗有契合,伴隨著對易經的深究,李氏的創作在嚴謹而縝密的數學邏輯之外,也有深刻的東方哲思。他認為宇宙萬物的點、線、面、體皆有其秩序與原則,都能夠透過視覺藝術再現其中的空間美學。
另一方面,印尼的前衛藝術在戰前因受到荷蘭殖民的影響而早有立體派、抽象主義等西方前衛藝術的面貌。在戰後,藝術創作被視為尋求印尼主體性與民族意識的手段,深化了繪畫作為反映印尼傳統文化與常民寫實的功能,尤其法賈希迪所處的日惹藝術學院。有別於同儕印尼藝術家所追求的具象繪畫表現,法賈希迪致力創新抽象形式與構圖的視覺語彙,對印尼現代抽象藝術的發展有不可或缺的貢獻。其創作以科學性的幾何圖形描繪自然景象,探討自然、空間、自我的三元關係以及其中的宇宙秩序平衡,反映印尼當地的民俗文化與精神認同。
本次以李再鈐、法賈希迪為展覽主題,除了回應亞洲藝術中心長期以來的經營板塊之外,更希望揭示戰後東亞、東南亞的現代藝術進程與關聯,以此重探當代藝術全球化下的在地想像。